满族说部的传承模式及其历史演变

¥3.1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9-11

字      数: 1332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满族说部的传承模式及其历史演变

满族说部的传统传承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从传承方式,传承人的身份、传承语言与讲述方式,直到传承的范围,都有一系列的转变。

一 由口耳相传到文本的转换

从传承方式上看,满族说部最初是口耳相传的。由于满族创制文字较晚,因此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生活习俗的沿袭都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很多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最主要、最典型的传承文化和历史的方式,满族说部也不例外,其蕴含的巨大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世人了解满族的发展史,也能窥见满族的生活史、生存史。满族说部是满族先民用智慧与鲜血保存下来的历史记忆和口述史。满族最初没有文字,许多史实都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我国古代的历史典籍《太平御览》,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满族先民“自古无文字,以语言为约”。这种以语言为约的活动其实就是“讲古”的习俗。据《金史》卷六六记载:“女真既未有文字,亦未尝有记录,故祖宗事皆不记载。宗翰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女真遗事。”可见,金代统治者就注意到通过访问民间的长者,来获知过去的历史。讲古的习俗造就了满族一批批的民间故事家和宗族传说的传人。史禄国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描述:“通古斯人爱听故事,有各种年龄、性别和风格的讲故事人。优秀的讲故事人受到人们的赞赏。……他们讲的故事有好多种类,即多少被遗忘的叙事诗、历史传说、狩猎故事、恋爱故事,以及关于动物和萨满教的故事等等。”[1]

“冬季是农闲的季节,寒夜又那样漫长,于是,躺在温暖的炕头上,或围坐在火盆边,嘴里吧嗒着旱烟袋,也许手里纳着鞋底等活计,手不闲,嘴也不闲地讲述着。夏季挂锄的时节,夜晚坐在大树底下,或在庭院里以此来消磨暑天的酷热。秋后扒苞米或扒蚕茧,需要人手多,讲故事会吸引劳动帮手,还会忘记了疲劳。”[2]一代代的满族民间故事家也在这样的氛围与环境中,把民间故事传承延续下去。讲古不仅仅是讲述满族的民间故事,是娱乐和消遣的活动,更为主要的,讲古也讲述情节独立、故事曲折,引人入胜的大部头的长篇叙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满族说部。

满族民间讲古主要包含两大类别:第一类是广泛流传于满族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谣谚等短篇口头叙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民间故事;第二类就是内容广泛,情节复杂的满族说部。

那么究竟何为满族说部?由于满族说部研究是近几年来蓬勃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所以,理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等基础理论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就满族说部称谓的问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王卓研究员针对学者们的观点,做了较为翔实的阐释和辨析,她认为:“满族说部本来有民族语言的称谓—— ‘乌勒本’(ulebun)、‘德布达林’(tebtelin)。‘乌勒本’一词,在满族谱牒和萨满神谕中可见,民间熟知 ‘德布达林’一词,‘满族说部’便直接汉译自 ‘德布达林’,并涵盖了 ‘乌勒本’的意义,原本是满族及其先民世代传承的长篇讲唱艺术,以氏族为单位传承,用以讴歌本氏族英雄,传承本氏族历史与文化,具有庄严性和神圣性,对族人尤其是子孙后代发挥着教育作用。”[3]“满族民间传统叙事样式的称谓由满语到汉语的变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除了是前清时代就已经开始的满族与汉族数百年间长期融合的必然历史趋势,也缘自于中国近现代以来满族特殊的历史境遇。”[4]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邵丽坤.满族说部的当代传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