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说部与伊玛堪、摩苏昆的文化背景及现实处境

¥3.0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9-11

字      数: 1268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满族说部与伊玛堪、摩苏昆的文化背景及现实处境

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都属于满—通古斯语族,从遥远的古代起就生活在外兴安岭地区,以及东北平原地区,主要以狩猎、捕鱼为主,兼事采集、游牧、农耕的生活。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区域内,各民族间关联紧密,生产生活方式也有相似之处,互相影响,都信奉万物有灵的萨满教,所以,这几个民族在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这种天然的相似性,黄任远先生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住处相邻,近似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相同的心理,近似的想象,渔猎生活的相似,民族族源的相似,他们在历史上的不断迁徙、接触、融合。另外,民族语言近似,如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的语言同属于满—通古斯语族;信仰崇拜相同,都信仰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神灵等。”[1]

一 不同的叙事背景

三个民族的口传文学产生于不同的叙事背景之下。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文字出现之前,就有以口述的方式记载历史的情况。赫哲族的伊玛堪产生在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时期,鄂伦春族的摩苏昆产生在山林文化的背景下,满族说部就是满族先民在特殊的场合,全凭口耳相传,歌颂自己的祖先和神灵,并在氏族内代代相传。他们不仅靠讲唱传承历史,同时也传承着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尤其是在满族说部中,处处可体现出满族的生活环境及生产生活境况。

在《飞啸三巧传奇》《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中介绍了桦树皮造纸、皮张的熟制、不同兽肉的制作和保鲜、鱼油灯的制作过程等古老工艺,还介绍了北方各种草药的药性和采集,北方少数民族的海葬、水葬、树葬等民俗。在《天宫大战》中介绍了祭火神,“跑火池”。在《两世罕王传》中记述了明末清初一种娱柳活动——“跑柳池”等。因此,满族说部为我们展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等北方诸民族沿袭弥久的生产生活景观、五光十色的民俗现象、生动的萨满祭祀仪式和古时的天文地理、航海行舟、地动卜测、医药祛病以及动植物繁衍知识等,特别是有关生产知识、操作技艺,往往通过故事中的口诀和韵语得以传承。[2]

满族先民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其服饰、饮食及出行方式等各个层面,都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例如,就出行方式而言,满族先民在很早就学会了驯养狗和马作为出行工具。如在《恩切布库》中,描述了尚处于原始社会初期的满族先民们除驯鹰、驯虎用来打仗以外,还学会了驯养狗和马,用于交通和出行。文中记载:恩切布库最早捕捉野兽驯养,叫“古鲁阔”;捕捉野狗驯养,叫“音达浑”;舒克都哩艾曼的族众,又在山外见到了一种叫作“莫林”的怪兽,此怪毛色美丽,四蹄生风,长鬃抖抖,奔跑如飞……从此,舒克都哩艾曼的族众,都认识了莫林马,都会骑莫林马。懂得驯马骑马对于女真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人们在任何艰难的处境中,都“可以像雄鹰一样,翱翔在堪扎阿林的千山万水之间,自由自在,任意驰骋”。饮食方面,苏木妈妈用生命的代价给族人留下的渍酸菜之法,因此被称为“渍菜神”。苏木为了给同辽国作战的丈夫和族人们运送给养,不辞辛苦,组织民众,奔走于后方与战场之间。她的事迹终于引起辽兵的注意,在苏木带领大家推着小车往前线运送白菜的时候,辽兵伏击了他们,并放火把他们烧死在山谷中,当人们赶来时,只看到一堆堆被烧毁的白骨和残存的白菜,场景十分惨烈。文中写道:“沟壑之中,还有许多残存的瓜菜。因烈火后,天又突降暴雨,将罪恶的大火扑灭。可怜的土地上,变成血河。在血河中,泛着红光,已经泡成了红色的大地,散发着辛酸的气味。”后人在这片土地上,发现苏木在运菜时,撒了许多烧焦的菜。经太阳照晒,就变成酸的白菜,人们称它为“朱顺索给”。后来渐渐演化成北方一种民间菜肴。秋季,人们将白菜泡渍,酿成一种滋味鲜美的“酸菜”,满族人家称其“朱顺巴”。为纪念苏木,后世都喜好这种菜。阿骨打称帝后,还亲切地封苏木是“渍菜神”。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邵丽坤.满族说部的当代传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