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信息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探讨

¥3.8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所属图书: 《乌家培集》

出版日期:2019-01

字      数: 1414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关于中国信息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 信息化是国策性的战略问题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压缩和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世界掀起了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技术革命必然导致产业革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由先导产业逐渐变为主导产业,并将于不久的将来成为最大的产业。[1]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信息化过程。信息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人类进步的新标志。

从1993年9月美国率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行动计划”,到1994年9月美国又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据此,七国集团于1995年2月下旬聚会布鲁塞尔,讨论未来的信息社会问题,并提出积极促进公平竞争等8条原则和建立全球信息库等11项计划。这标志着信息化已成为全球议论的热点。全世界所有国家包括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都将对信息化的呼唤做出反应。

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占领信息化这一制高点的挑战,不得不考虑如何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一些敏感的战略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时代到了21世纪将出现“信息威慑”,高度信息化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控制”的王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潮流,已经做出了自主的积极反应。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把信息化作为当今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是一个国策性的战略问题,其意义与40年前把工业化作为国策性的战略问题提出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信息化,既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还是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使其发生质的变化的需要。同时,信息化又是国内经济、贸易、金融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据考证,我国学术界提出信息化,比法国晚10年,比日本晚20年,比美国差不多晚25—30年。现在到了举国上下在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时候了。

推进信息化,就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速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扩大信息活动的规模与作用,而这首先要规划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作。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量涌现,通信业、电子工业、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1994年以来,金桥、金关、金卡等工程开始实施,特别是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等)正在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在我国的动向十分引人注目。

因此,我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设想时,理应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方针与紧迫的现实问题加以研究、安排。

二 走中国式信息化的道路

任何成功的发展战略必须既顺应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又符合本国的国情。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是个重要的前提。那么,从我国的国情看,实施信息化战略,应注意哪些主要特点呢?我们认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乌家培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