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4.5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刘国光集》

出版日期:2019-01

字      数: 1969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

当前,全党工作的着重点正在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适应这样一个转变,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我们必须总结将近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怎样完成我们面临的这项改革任务,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其中一个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2]这篇文章拟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是不相容的,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解为对市场的一种简单的和绝对的否定。尽管后来逐渐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存在,但仍然把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同计划的作用置于绝对排斥的地位,似乎计划起作用的地方,市场机制就不起作用,或者反过来说,计划作用到不了的地方,市场机制才起作用。按照这种观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表现在对市场的利用上,而只能表现在对市场的限制或排斥上,仿佛计划的作用越大,市场的作用越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显示出来。这样一种把市场视为同社会主义经济的本性不相容的观点,给我们经济生活的实践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例如:

生产与需要脱节。由于片面强调计划和忽视市场,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主要按照从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指标,而不能很好地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安排。照道理说,按计划生产与按需要生产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离开了市场机制,一个统一的计划中心事实上无法精确地反映对千百万种产品的千变万化的需要。这样,按上面布置下来的计划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货不对路,造成积压,而社会上需要的东西又供应不足。再加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是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企业所需生产资料大部分又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计划调拨的,生产企业同消费者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不能直接见面,以致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也不能对生产者施加影响,计划指标不符合实际需要的缺陷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灵活地反映出来,并得到及时的纠正,使产供销脱节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计划价格脱离实际。由于在制定价格时忽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使得许多产品的计划价格长期地、大幅度地同价值相背离。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企业在产值、利润等指标上表现出来的经营成果不能反映企业本身经营状况的好坏;由不合理的价格因素而引起的亏本和盈利,也无法据以辨别企业经营的优劣。计划价格很少考虑供求的变化,长期固定不变。当出现商品不足、供不应求的时候,往往不采用调整价格的办法来促使增加供给和控制需求,而是采用票证来限额供应,使票证起了补充货币的作用,造成价值尺度的多元化。[3]人们还把凭票限额供应叫做“计划供应”,似乎它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质的一种体现。殊不知,这是任何一个被围困的城防司令都会想出来的办法,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毫无本质联系。当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不可以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利用这种限额限价的供应办法。但是,由于这种办法不能从经济上鼓励增加这些供应不足的商品的生产,而且往往会固定和加深这些商品的生产者的不利地位而使生产和供给减少,所以,它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而且往往进一步加剧这个矛盾。

资金分配上的供给制。我们不但在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而且在资金的筹措和分配上,也忽视了市场的作用,突出的表现是财政上统收统支。过去,我们企业的收入,包括企业的纯收入和基本折旧基金,全部或大部上缴;企业发展生产、改进福利等开支,则都伸手向上面要。国家对企业无偿供给全部固定资产和大部分流动资金,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可以不负任何经济责任,不管经营好坏、盈利亏本,工资基金不少拿,企业是“吃大锅饭”,职工是靠“铁饭碗”。由于物质利益与经营成果脱节,企业的经济核算不能不流于形式,单纯为记账面核算,而不是利用职工集体的物质利益来促进生产效果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发出许多行政命令和政治号召,企业和职工对于节约生产消耗、改进产品质量、增加品种以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要,也难以有持久的内部动力,各方面的拖拉浪费就长期难以克服。

企业结构上的自给自足倾向。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企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广泛的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关系。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也将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忽视市场关系、用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来对待社会主义的大生产,使得我们许多企业不是向专业化和协作的方向发展,而是向万事不求人、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的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的情况,许多企业不仅办成了“全能厂”,而且办成了一个社会。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由企业内部的原因所造成的。供产销不平衡、协作单位不遵守合同、协作件得不到保证等原因,往往也迫使企业向“全能厂”方向发展。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些都是与排斥市场关系有关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刘国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