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1985年8月、11月)

¥1.6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刘国光集》

出版日期:2019-01

字      数: 749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1985年8月、11月)

一 略论两种模式转换

1978年年底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两个三中全会决议和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生活经历了并在继续经历着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即发展模式的转换和体制模式的转换。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经济发展模式包含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重点和发展途径等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往往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求得经济的增长,与此相应,采取了不平衡的发展方式,其重点放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上,并采取了外延为主的发展途径。这种模式尽管在过去有着它的历史背景和缘由,但其实现往往伴随着一方面积累挤压消费,另一方面投资膨胀又带动消费膨胀,从而反复出现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局面。这种情况使得经济效益长期上不去,人民生活的改善同付出的代价远远不相称。因此,30年中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也经历了几起几落,很不理想。

近几年我国出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首先表现在发展目标上,从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开始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适度增长。与此相应,采取了相对平衡的发展方式,其重点置于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基础环节,如农业、能源、交通、科技、教育等方面,并且向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途径过渡。新的发展模式的要旨,就是要使速度、比例、效益有一个较优的结合。实现这一发展模式,要求积累的适度,并与消费相协调,以保持一个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宽松局面,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效的增长。

(二)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刘国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