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

¥1.8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刘国光集》

出版日期:2019-01

字      数: 806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

在春光明媚的季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和青岛远洋运输公司在青岛共同举办了中国现代经济史年会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来经济管理经验研讨会。这次会议研讨的内容非常丰富,也十分重要,对53年来的经验教训做了一个总结,这直接关系到当前和今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在这个地方我首先抛砖引玉,从总体上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特点谈一点个人看法,讨论的重点放在改革以前。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几个发展阶段

先讲一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几个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第一个时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主要工作是“一化三改”。“一化”应该说是取得了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三改”即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说也是成功的。“三改”本来是一个15年的计划,即在15年内完成,但后来三年就完成了,所以改得比较粗糙一点,有很多的后遗症。“一化”就是工业化,进行得比较正常,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6年出现了冒进的苗头,但同后来的“大跃进”相比,1956年还不是很“冒”。

第二个时期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刚要实行,就搞了“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结果把第二个五年计划冲了,把它放在了一边。“三面红旗”的问题比较多。总路线强调的多快好省只反映了人民的主观愿望,主要就是要多、要快、要革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说不是实事求是的。在发展生产力方面,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讲话就提出要赶超英国。15年超英,后来又讲15年超美。在生产关系上,一个劲地往上提,从农村的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一下子跳到共产主义。应该说这个跳跃是有害的,这是全党都认识了的。“三面红旗”的路线是失败的,而且带来了惨重的代价。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中国的人口是一贯高速增长的,但在“三面红旗”的时候出现了断层,人口数量下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刘国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