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

¥2.0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刘国光集》

出版日期:2019-01

字      数: 878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1]

进入21世纪,随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收入分配问题受到关注。在继续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我曾发表几篇文章,研讨收入分配问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渐淡出,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鼓与呼。现在来看,我的观点和中央在这一问题上最终决策的精神是一致的。这里我想梳理一下改革开放新时期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侧重谈谈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并对今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一点思路。

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分配政策,从最初打破平均主义,为按劳分配恢复名誉,到现在继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按劳分配成为中国最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75年宪法也规定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央一些高层领导,误读了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式的“平等的权利”的论述,把战争环境中实行过的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供给制度理想化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张春桥等人又把这种认识推向极端,把按劳分配视为资产阶级法权进行批判,把八级工资制等社会主义政策看成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的基础和温床。因此,平均主义盛行。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歪曲,带来的不是普遍的富裕,而是共同的贫困,这个现在大家都很清楚。

因此,粉碎“四人帮”以后,经济学界拨乱反正,最早就是从为按劳分配正名开始的。1977—1978年,由于光远同志倡议,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按劳分配理论研讨会。通过讨论,大多数同志认为,按劳分配不但不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且是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必由之路。我国不存在按劳分配贯彻过分的问题,而是贯彻不够。

从中央的政策来讲,当时也是强调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我手头有几份材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报告提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教育上大力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在经济政策上则要坚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并且逐步扩大集体福利。”二是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分配上,既要避免高低悬殊,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三是1978年5月5日,在邓小平的鼓励和指导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同志撰写了《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使按劳分配的名誉得到了正式恢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刘国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