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宗教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2.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所属图书: 《宗教社会论》

出版日期:2020-09

字      数: 674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十七章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宗教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导 论

中国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乃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有着极为明确的社会关联。其基本特点即根据社会存在来审视对之加以复杂反映的宗教这一社会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宗教的存在与发展,与时俱进地观察其社会适应与变化,由此制定符合时代实际和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指导我们的宗教工作。在当代中国,宗教政策及宗教工作的核心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我们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的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增加正能量。因此,宗教政策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治理的有机构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制定中国宗教政策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在宗教领域“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这样,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期,中国宗教政策也理应结合这种转型实际来不断调适、充实、发展、完善。因此,对这一调整、发展的必要及意义加以研讨,是从社会层面研究中国宗教的重大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现代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与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根本不同的社会转型。随着这一意义非凡的社会转型期的展开及前行,中国宗教的存在及展现亦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这是我们的宗教工作和宗教政策必须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在以往的岁月里,我们对宗教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制定了基本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宗教政策,宗教工作因而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就。不过,在认识宗教的性质和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我们所取得的突破仍非决定性的,对过去社会结构中宗教认知的惯性仍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由于对宗教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其社会反映的性质存在认识上的脱节,结果在我们的宗教工作实践与宗教理论及政策上也出现了一些脱节,造成了人们的认知困境和行动迷茫,在今天显然让人感到有些不适应之处。所以,我们当前很有必要对过往历程加以反思,使我们指导宗教工作的政策能够在这种社会转型期有着科学的调整和能动的发展。这里,想从“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这两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宗教政策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调整及发展。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卓新平.宗教社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