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联

¥2.7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所属图书: 《宗教社会论》

出版日期:2020-09

字      数: 844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十七章 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联

一 引 论

中国大陆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开始与世界文化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交流,包括与各种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的对话与沟通。在这种重新开放和对外交流中,应该说中国与西方文化及基督教的对话和交流最为深入和广泛,其震动亦最大。

自清朝“中国礼仪之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形成对基督教(当时主要是天主教)的“反感”和“排拒”。这种情绪因“鸦片战争”后基督教靠“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大量涌入中国而强化,由此形成基督教作为“洋教”是与中华文化格格不入的“异类”印象。特别是因为中国近代因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化蚕食而灾难深重,几乎崩垮,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仇西”“疑西”“恐西”或“排西”的情绪。这样,中西近现代对抗达百年之久,而基督教因有“洋教”身份也一直处于中国文化的“边缘”,有着让中国人既“好奇”又“怀疑”的境遇。尽管基督教在华近现代传教曾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付出过努力,在文化、医疗、慈善、社会服务等领域颇有建树,却被不少中国人视为“文化侵略”而遭误解,基本上受到否定。因此,中西双方的隔阂越来越大,彼此猜忌和怀疑也日益加重,在很长的时间内,双方抛弃了接触、对话的方式,而处于对峙、对抗之中。可想而知,这种处境中的中国基督徒乃在双方对抗和彼此排拒的压力下艰难生存、苦苦挣扎,受着精神和意志上的煎熬。在中国社会,“基督徒”信的是“洋教”,其文化根源乃“两希”(希腊、希伯来)几乎曾成为民众的“共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亦有着最为艰难的过程和最为曲折的经历,对于双方而言都有一种“挫败感”和惶惑心态,感到对方不可“理喻”,甚至颇为“荒唐”。在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难以“征服”对方的情况下,彼此都在感到是自己“有理”的同时,或许亦有着光“照在人前”对方却看不见的同感。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这种政治处境和文化生态出现了剧变,中国人对基督教开始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一种“同情性理解”的氛围中开始对基督教有客观、公正和公平的评价,对其一切重要的信仰和思想文化因素持接受、吸纳之态。这样,在中国大陆宗教“复兴”,甚至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出现“宗教热”的情况下,基督教在中国实际上已进入了自“中国礼仪之争”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人们普遍公认基督教是目前中国大陆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宗教之一,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被认可和被肯定也使之真正进入了其在华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在这种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世界的局势亦出现了戏剧性变化。苏联东欧的解体使“冷战”时期结束,东西方的对抗却又被所谓“文明的冲突”所取代。其间所涌现的民族、宗教矛盾使宗教对话增加了一些复杂性,而西方国家在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层面上对中国大陆的防范、反感、冷淡和排斥亦在宗教问题上凸显,中西再度抗争的态势初露端倪。这样,基督教在新时代中西方交往和对话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遂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其在这一全新的国际大舞台上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对基督教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认知,由此亦会决定中国人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究竟是“福音”还是“渗透”的评价。可以说,基督教在这一形势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也面对着极为难得的机会。在中国人看来,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已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其在华的生存或命运乃充满了变数,在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其当下会如何举手投足、有着什么样的态度和意向。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基督教的正确选择和积极作为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将直接使当代中国人见证基督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的作用,从而对基督教信仰价值体系获得“澄明”、透彻的体认。若持积极态度的洞观,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联应体现在其价值和实践两个层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卓新平.宗教社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