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奉献

¥2.9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所属图书: 《宗教社会论》

出版日期:2020-09

字      数: 914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十章 适应与奉献

关于基督教在华的生存与发展,反映出其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的状况,学界和教界已有很多讨论,政界对之亦十分关注。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究竟应该如何适应和发展,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有分歧的问题。基督教在华应不应该“中国化”,以及如何实现其“中国化”,这一议题看似容易实则不易。基督教的“中国形象”反映出其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的状况,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之生动写照。基督教在中国处境的复杂性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文化因素,由此使之在中西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上负有特殊使命。基督教是应该适应中国社会还是来促使中国成为基督教的国度,即其“中国化”还是“化中国”,为此曾出现过对话与对抗、交流与互渗,和谐与冲突,而且这一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其发展进程也还没有结束。故而不少西方学者称基督教来华乃“尚未结束的相遇”,前途难卜、命运未定。在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全面发展时,西方传教士就曾有过“中华归主”的冲动,幻想过“基督教占领中国”。但他们遇到了中国信徒要基督教“中国化”“本土化”“在地化”的强烈反抗。在过往历史中,基督教会顺应西方政治势力的东扩而在中国留下了种种阴影和遗憾,但这种整体氛围中的缺陷也并没有完全掩盖相关地域或地方教会及其宣教人员努力践行的服务和奉献。因此,这种双重图景使基督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获得了新的机遇,可以去弥补过去的不足,开创未来的业绩。在当前仍旧延续的中西政治纷争和文化隔膜中,基督教若以“超越东西方”的境界在中国社会处境中积极适应和忘我奉献,则有可能重新构建真正沟通中西的桥梁。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我们研究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则不能只是停留在表层印象上,而必须进入相关的局部区域,了解各种细节,通过田野调查、人员访谈来找出基督教在华生存的个殊性特点,看到其在局部社区的存在与适应、矛盾或冲突,对之有着深度和生动的把握。这样才能比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基督教,体现中国社会对待基督教应有的客观和正确态度,有着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对于基督教与中国的关联,是否应该发展成为特点突出的“中国基督教”,人们一直在探讨、争议和尝试做出解答。基督教如何去适应中国社会、使自己得以真正地融入,其局面复杂多样,而且有着不同的时代或地域特点,因而不能一概而论。人们对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亦众说纷纭,有着不同的评价或态度。如果从总体来看,似乎基督教在华处境并不十分乐观,甚至对之批评的声音显得更大一些。不过,若对之加以具体分析,基督教的在华形象似乎又不那么负面,至少还能够获得不少积极的评价。为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整体俯瞰和宏观把握,其个案、微观研究也极为重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卓新平.宗教社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