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会及其社会管理

¥1.5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所属图书: 《宗教社会论》

出版日期:2020-09

字      数: 484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十五章 中国天主教会及其社会管理

一 1949年以来的中国天主教发展

天主教在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走上了自立革新、爱国爱教的发展道路;此后又因当时罗马教廷干涉中国内政,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中国天主教遂割断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在教务上亦推行了“自选自圣”、民主办教的举措,由此形成与天主教圣统制的张力。这种僵持局面持续很久,最近因中梵相关临时协议的商定而出现了一些意味深长,仍需仔细观察的重要改变。回顾这一历史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20世纪60年代罗马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来“跟上时代”的革新发展,罗马教廷对华政策已趋于灵活多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提供了中梵接触的机会。这种中梵关系可能改善的迹象和信息时代罗马教廷可以设法与中国天主教相关人员的直接联系,使中国天主教会也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直接与外界天主教会联系的复杂发展。此间即有所谓“地下教会”的出现等问题,也揭示出一些天主教教会人员在“爱国”与“爱教”关系上有了“动摇”和“滑坡”。对于天主教信徒而言,在其“国家忠诚”与“宗教忠诚”之间一直存有认知差异,面对着两难选择,天主教会性质所决定的“跨文化”“跨国度”的“认同感和效忠感”使之在如何妥善处理好国、教关系上极为纠结、颇受心理煎熬。这种政教关系,尤其是天主教在欧洲历史上的“主教叙任权”问题本为其历史上的政教难题之一,现在则演化为罗马教廷与中国政府在中国天主教主教任命上的权力宣示及博弈,即关于“国家主权”和“宗教权力”的不同理解,其分歧和争议正在中梵接触和探讨中凸显。中国天主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及其应有的正常发展,有待于中梵关系的积极解决,依赖于双方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突破,否则很难走出彼此试探、互不相让、意见分歧、持续对峙的僵局。2008年5月,中国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奇迹般地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上演莫扎特《安魂曲》和中国乐曲《茉莉花》,前任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这一场合与来自北京、香港的中方人士,甚至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相关人士(包括中国外交部相关人士)公开直接接触和对话,一时引起中梵关系亦出现“乒乓外交”那样的戏剧性事件,有了“破冰之旅”的舆论,使人们对其未来发展走向有了意味深长的猜想。随着耶稣会背景的新教宗方济各的当选,中梵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卓新平.宗教社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