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主体间性理论

¥3.3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1017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自我与主体间性理论

在关于主体的真理或真相追寻过程中,人们除了尽可能确定认识自己是谁之外,还需要做一件相当不同的事情,那就是尽可能地朝向他人。胡塞尔的自我理论不过是我们现代社会中孤立的个体性之间发展起来的背谬而复杂关系的重要例示。在其中,胡塞尔对所遭遇到的“唯我论”及其“主体间性”难题的解决,使阵营内外反对连连。我们注意到,大多数的批评者的批评只是跟随胡塞尔的特定文本的牵引而引发的。这离确证胡塞尔在主体间性分析上所做努力的整个范围,还相距很远。

据伽达默尔说,胡塞尔把构造主体间性世界所遇到的困难看成是“表面的”,立足于胡塞尔自己的立场去解决主体间性问题,首要的努力并不就是像多数人所理解的那样,是对唯我论的摆脱。

我把这一见解看作是我对胡塞尔主体间性问题诠释的必要架构。接下来,在我所做思考的第一部分中,我试图捕捉来自逻辑基础主义之外的胡塞尔批评者有限意见的意向性。我最终想提出的问题是:胡塞尔的批评者的分析是否忽视了胡塞尔打算说的东西本身。在随后的第二、三部分,我在重新阐明胡塞尔先验自我的特殊规定的基础上,试图寻求一条新的途径以重构胡塞尔对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

1

人们发现,先验现象学家以及他们之前的笛卡尔全都接受了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真理不是在外部世界被发现的,它居住在人的心灵深处。这个“心灵深处”就是他们哲学分析的起点。笛卡尔的《沉思集》记录的是典型的第一人称(“我的”)反思及其结论。尽管在“第三沉思”中笛卡尔发现了他者的概念,并把这个无限的他者与存在神学的上帝视为一体,它占有最高原理的位置。然而笛卡尔将现象的确然性建立在主体的立场上,他所欲维持的立场只能是将“人禁锢在他的自我之中”,而无法由此一自我通达彼一自我。这意味着以“自我”为认识的逻辑起点建立普遍哲学企图的失败。有鉴于此,胡塞尔把寻找知识绝对基础的条件从笛卡尔的“确实性”转化为“明证性”,全面贯彻了笛卡尔提出的先验主体性原则。其研究的目的也是奥古斯丁、笛卡尔所说的“返回自我”,他对“返回”的障碍——返回自我的运动,仿佛被它引起的相反运动所撕裂——的克服视为他的研究的目的或意义本身。因而,“我思”的不可置疑性得到重新确立或强调。按照倪梁康先生的说法,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现象学就是一门“本我论”。[1] 对我的作为世界构造之主体性(本我)的个体意识所进行的科学的自身阐释,要先行于主体间性的理论构造。对于胡塞尔来说,他人的存在是在意向性中“造出来的”,是可以就它所实现的内容加以恰当地解释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