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论证的进路

¥2.8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854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四 自我论证的进路

我们先放下先验主义是否就是意愿主体主义之复杂关系,也许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发现,我们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出发,对西方哲学“自我”探讨的两条进路——作为意识行为主体的内知觉自明性的进路和语言分析的进路——的分析。前面虽然我们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道路的分合,作了“对话式”的比较研究,勾勒了从语言主体际交流去把握自我认识与他我认识时,遭遇到的认识自我与认识他我的相互涉及、相互关联的内在理论困难,但是始终还未阐明马克思对此问题把握的现实(实践)的基本立场。

众所周知,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就是寻找失落了的自我,为自我的存在作论证。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呢?“自我”是肉身的还是精神的呢?“自我”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意义条件是什么呢?对于西方大多数思想家来说,“人是理性动物”,哲学真正要认识的“你自己”只是人的理性(思想、意识或纯粹意志)。这一理念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形而上学进入了近代形态。从此,在纯粹的内在意识中寻求自我意识的自明性并以此建立哲学体系的阿基米德点一直是西方近现代哲学伊始在不断滋长着的做法,这是一条从意识行为主体的内知觉的自明性的进路对“自我”的探讨。然而,人生活在既成的语言中,人只有靠语言自我构造、绵延,自我显露、遮蔽;但对在超验背景下的经验的个人,只有语言同样也是一无所有。所以,海德格尔说,如果可能,他本希望任他的思想道路保持在无名之中,可惜在公众间没个名号就寸步难行。语言的悖论由此而来。它可概括地表述为:我只能用公共语言表达;我不能用公共语言表达。或者说:公共语言是我的存在;公共语言不是我的存在。这样,从语言分析的进路去探讨“自我”,也成了西方现代哲学的显性话语。19世纪的哲学家,他们与马克思表现自我真相的方法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先重新开始理解这一进程。

1

像笛卡尔一样,当代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也是通过内知觉的自明性来确立“我”的。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关于本质的科学,这门科学的一个根本宗旨是要探求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普遍有效的确实性是如何可能的。胡塞尔确认,笛卡尔的“我思”并且唯有这种“我思”才可以成为本质学说的出发点。为此,胡塞尔区分了经验的自我和先验的自我(纯粹的自我)。现象学意义上的“我”是指先验的自我或纯粹的自我,即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的经验的设定,在内在的意识现象的范围内完全通过内知觉的自明性所把握的自我。现象学中所说的“现象”指意识现象,意识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一个接着一个的现象不断地显现出来,形成体验流。在这股体验流中,当前所显现出来的现象是清晰的,对于尚未显现的现象我们凭借推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但是我们发现意识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结构中显现出来,如果你竭力想象个别意识(或自我)所经历的各种可能的变化,你一定会从中发现某些不会改变的性质,这些不会改变的性质就是你所要把握的意识的本质。每当意识的内容显现的时候,意识的行为和作为这个行为的主体的“我”也同时显现出来。只要我们注视这股体验流,我们就能绝对清楚地把握这个“思”着的“我”,我可以确实无疑地意识到我自身的意识生活的存在。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