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自我、指号学和实践

¥3.3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1001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五 先验自我、指号学和实践

可以看到,在尝试通过主体谱系学研究中,摆脱主体的哲学向来有不同的方向。与流俗的康德解释不同,海德格尔认定康德的“先验自我”终究仍是实体自我,或“现成存在者”,他将时间引入康德的自我,以对康德哲学作基础存在论思路的反抗,把关乎“科学知识”的范畴体系读解成关乎“存在知识”的概念系统。而另一路数的皮尔士对康德先验自我的指号学改造,仍墨守康德哲学的柏拉图式的、关于合乎科学的认识(知识)理念,但他的“探究者的无限共同体”观念与海德格尔的“时间”视野一样,有效地解构了“先验自我”概念。而马克思的实践劳动的解构与此相联系,则更具有优越性。

1

首先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康德的先验自我概念的性质。由于在笛卡尔那里,主体自我既是思维者,又是感觉者,“我就是那个在感觉的东西”,“而在正确的意义上,这就是在思维”。[1] 因而自我实体亦即一个经验的自我,一个自然主义思维态度中的我,一个素朴常识意义上的我,这个我与他人对立,具有自身时空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因此,自我必须仰赖于无限的上帝实体所赋予的非自我的天赋观念,才能与其他主体沟通,成为建构知识大厦的基础。主体主义的发展被卡在了笛卡尔对自我主体的实体有限性的经验理解层面上。而康德通过对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区分,揭示了作为主体主义哲学知识建构的阿基米德点的自我主体,作为现象世界观察者和构造者,作为普遍必然的知识可能性的逻辑前提,本身不应是心物一体的自然实体之我,而应是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理解的先验自我。按照谢林批判的看法,康德几乎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仅仅考虑到对于世界的功用,才去从事“纯粹理性批判”之类如此抽象的工作。换言之,所谓“纯粹理性批判”,正是研究功能化的先验自我的认知能力和界限,康德全部的认识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自我思想上的批判:统觉的综合的同一性,无非是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没有自我意识和有统一作用的自我,不能有知识。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统觉的原理“乃是全部人类知识中的至上原理”。[2] 而作为统觉的综合同一性的自我,即是通常所说的纯粹自我与先验自我。

康德认为,所有的认识对象并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需要“心”加以构造并赋予内在统一性的杂多。而一切直观中的杂多,在它们被把握的同一主体里,与“我思”有着必然的关系。但这种“我思”(表象)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它不是属于感性的(因为感性是有待于刺激的,而不能是自发的)。康德把这种活动称为“纯粹统觉”,以别于莱布尼茨意义上的“经验性的统觉”,或者又可称为“本源统觉”。在康德这里,“统觉”是指先验的反思或纯粹的自我意识,其功能是构造经验对象,使表象成为普遍者。这种功能化的先验自我只能在赋予感性材料以条理化、逻辑化中被反思到,它自身并不独立存在,却是认识对象得以形成,从而也是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