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质与自我

¥2.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828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七 文化基质与自我

前面已初步用案例审查了中国化和西方哲学中所看到的自我解释的实践。接下来我们尝试通过中西哲学思想方式的格局造成的文化基质的差异比较,揭示西方传统的自我学说中包含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伦理内涵,这就是逻辑上说的“唯我论”以及实践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中国哲学本体论同时也是价值论的建构,所具有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主客合一”的特点,决定了老庄哲学是由“丧我”而“存吾”的路向,达到张扬“吾”的自由;而尊重自我个性的儒家,却要力克自我中心。这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构成。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应当超越“我”“我们”“他”“他们”的界定,以实现自身的普遍性。

我想应该留意一下这个要点。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揭示了世界与人生的两重性。人因置身于二重世界中,他领有二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就是“你”之世界与“它”之世界的对立,“我—你”人生与“我—它”人生的对立,人生活在“你”之世界中,“我”与“你”相遇,同时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而人生活在“它”之世界中,则蔽于主客体二元对立,将他人、生灵万物都当作与“我”相分离的对象,把与我产生关联的一切都沦为我经验、利用的和满足我的利益、欲求的工具,为了实现利用的目的,我又必得把他人和物在放入时空框架与因果序列中,将其作为物中之一物加以把握。布伯这种以比较深入其价值诉求的做法,的确极其透辟地提出了问题:何以客体化、主客对立化、我他分化(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对立)会成为西方社会经验的典范与主流呢?宇宙生命原有的我你的共通性与共信性又是如何丧失的呢?我以为,对此一问题,伽达默尔反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客体化并肯定自我意识的客体化的不可能,以及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等等,都作出了“颠覆和重估价值”的有力回答。现在我们则试图从一个较小的视角,即对中西方对“自我”询问所遵循的路线迥异的比较,来回答此一问题。

1

众所周知,自我的发现是笛卡尔最伟大的功绩,但笛卡尔是如何发现“我”的呢?笛卡尔也同传统形而上学一样,关注的是事物的永恒的在场基础,不过,与中世纪宗教哲学家采取的言路方式是“我相信”不同,笛卡尔采取的是“我怀疑”。细究此两种言路的差异,我们看到,“我相信”,是朝外的,它指向一个存在的陈述;而“我怀疑”,则是向内的,在这里,一切对象都处于不确定的晃动之中,正是在这种对象的晃动之中,“我”作为确定的主体暴露出来,因为正在怀疑对象的怀疑本身是怀疑不了的,我明白无误地怀疑着。在前一种言路中,“我”被融合于对象之中,在后一种言路中,“我”则从对象中抽身出来,返回自身。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思”证明的是“我”的存在,“我”在“思”中,因而,“我”也在“思”的对象之中,这思的对象既是外在的引起思的对象,又是构成思的内容的对象,所以,作为主体的“我”是连续在场的,“我”具有本体论同一性,这样,笛卡尔就回返到了这个“我”,或说发现了这个“我”: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我就成为思想(意识活动)的承担者,于是,我是实体,思想则为属性。实体是其存在只依赖自身而不需要他物的东西,作为实体的自我就是自我封闭并自成系统的整体,它既独立于人的肉体,也独立于外部世界。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