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性的通道

¥1.5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476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四 人的社会性的通道

马克思曾经在面对施蒂纳的虚无主义理论时,做了件很有名的事情,他把他者带给了哲学。对于勒维纳斯而言,马克思自己仍然也得面对他自己的他者:那些忘记了穷人的人,顽固坚持言说的资产者。我们发现,勒维纳斯试图开辟一条通往“绝对的他者”的言路而引马克思为同道,在此所包含的意味,可通过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言说间的相互阐释、相互溢出中去体会。事关重要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起点的“博士论文”并非完全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所提出的“感性原则”,远离了从“大全”上来考察他人问题的黑格尔思想姿态。

马克思哲学重视人的社会性,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是从哪里切入人的社会性?按照勒维纳斯的理解,马克思哲学有一个途径,即对于“他者”问题的强调,使其开辟了一条通往重视人的社会性的言路。对于勒维纳斯来说,西方哲学传统就是一种存在论,自从苏格拉底以后它就受制于某种大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只接受它所自给的。在这个意义上,存在论一开始就只是一种“同语反复”(“同一”形而上学)和一种“自我学说”,存在论只是听凭其将他者“中性化”乃至消除[1]。他断然认定,欲寻求存在论出路就在于社会的、伦理的实践,而这恰恰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原初地平。在马克思的哲学使命——“改造世界”的昭告中,“我们发现一种伦理良知,它克服了把真理与一种理想的可理解性在存在论上相等同的做法,而是要求把理论转变为一种关心他人的具体实践。”[2] 在这样一种对马克思的阅读中,勒维纳斯非常鲜明地规定了“他者”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彻底意义上的他者,就是他人”[3],他人是他者本身和他者中那最无法还原的他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