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沉思之思

¥2.3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71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五 “此在”与沉思之思

在西方众多哲学家中,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起点,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不同,他是把人(此在)的生存(日常生活)中最明显,却同时是最晦蔽的情绪领悟作为分析起点的,并运用现象学原理,从此在“本己的可能性”来理解自身,毫无疑问,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对人的一种更原初的、更真实的把握。

当我们领略20世纪西方思想景观中具有显突地位的海德格尔的思想时,除了从陌生到熟悉外,我们能否学会与他贴近,能否与他立足于同一思想的地平线,观看相同的景致?这通常是不容易的,因为生于“人生之心情情调”[1]的海德格尔哲学“连他的崇拜者也承认,追随他的为数众多的学生中,几乎无人真正理解他的思想”。[2] 海德格尔自己也曾在致麦·考默芮尔的信中写道:“每一篇对我的哲学的陈述必致不幸。”[3] 不过,这并没有堵塞我们与伟大思想者打交道的路径,海德格尔说:“一种正当的解释对本文的理解决不会比本文作者对本文的理解更好些,而倒是不同的理解。不过,这种不同必定是这样的,即,它切中了被解释文本所思考的同一东西。”[4] 因此,面对海德格尔,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是:在我们不放弃从事理解的努力时,如何获得一种对海德格尔思想领悟的可能的切入点或境域。当我们读到海德格尔“此在的如此在是都根本不同,它是出窍状态的居于存在的近处”这类语句时,总觉得海德格尔在这里,试图寻求述说内容的最恰当的方式。我们相信,这之中的精要就在于“此在”这一生存论概念,而恰当地把握“此在”的思维方式,是“此在”这一生存论概念表达的“操作性基础”,也是切近海德格尔思想的门径,以下试围绕这一判断作一些思考。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