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3.1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947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七 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尽管马克思早期以批判德国哲学家之抽象的人著称,但是我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过去那个世纪一直和极具政治性的社会集团联系在一起。它提供给我们的是时代的“良知”。接下来,我们将围绕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来考察自我意识的个体发生及其现代文化的主体性转向、自我认同与社会承认、人的尊严之间的关系。我们立足于现实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强调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而不是建构)自我这一马克思的本真性理想,以此提示马克思人学的当代性。

如果从人的科学问题的角度来考察,在前现代时期,不存在我们现代这样对个体性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个体”并不存在于传统文化中。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当作为个体的人面临着应把自己当作独立整体加以经验这一任务时,他自身的特性却成了一个问题。“个体”“自我”这些一般性的术语,也因此作为现代性的独特性来加以理解。[1] 有人将现代性归纳为是“自我”解放的过程。[2] 概言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探索“自我”及其“自我认同”是现代的问题。在前现代社会,人把自己视为社会和传统常规的先定秩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自我认同对他们而言完全不成问题。以下的讨论是以现代社会为背景,主要围绕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尊严、自我认同与社会承认等问题而展开。

1

在展开主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解析“个人”“人格”“自我”这三个相关的基础性概念。说来惭愧,看起来最丰富、最直观、最具体的“个人”“人格”“自我”这些术语恰恰是最无法说清楚的,因为它们似乎没有任何规定性,把任何意义上的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概念化(即规定)而形成的“人”只是人的总体化或人类化,这种作为概念的“个人”“人格”“自我”就不再是具体的斯宾诺莎、马克思等等,而是一个一般意义的人。因而,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任何对“个人”“人格”“自我”等概念的规定,也就是对它们的否定。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系统的表述方式也向我们昭示了“这一个”与“意谓的”之间的矛盾:[3] 马克思的历史观主张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对于“一般人”的抽象议论,涉及人民群众、阶级、政党和个人。但是,这里的逻辑系统的表述方式是:个人(领袖)是政党的代表,政党是阶级的代表,阶级是人民的代表,人民是人类的代表。其运思的逻辑质点仍然在于人类,而不是个人,其理论探索的重点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而不是个人的生命目的和义务问题,以及个人的自由与责任问题。然而,不论人们对马克思的理想模式作怎样的理解,终不至于改变这样一个事实:马克思的诸多提法表明,他的价值理想所关注的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人”和“人类”的概念,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那里取得本原依凭的。因而,在马克思历史观致思的深层逻辑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等旨在社会规律的表述范畴,只是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在诸种对象性关系中的自我实现、自我生成的一种抽象。[4] 对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和价值演绎的关系的考察表明:哲学对“个人”“自我”的把握不是直接的,而是反思的。换言之,哲学所握到的“个人”“自我”,正是反思着的哲学家通过把“个人”“自我”概念化、抽象化而得以实现的。因而,不难理解,在黑格尔那里,当自我作为哲学的对象时,只是一个概念。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哲学史上试图克服哲学对自我把握的局限性,而抗拒着自我的概念化力量,无非是试图使自我不成为对象,召唤那真实感受着的我。但自我不成为对象,就不会有我思,也就使人成为不可理解不可学习的了,而人只有成为可学习的、可理解的,才能成为共同的财富。只是,我们得记住,“自我”除了概念之外(即规定性),还有非规定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