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自我同一的哲学思想

¥2.8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861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八 反自我同一的哲学思想

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混同“自我”“主体”“本体”,着力于建构超时间的“先验主体”或“先验自我”(“自我同一”)。马克思在对西方哲学“先验主体”不断解构的过程中,对“时间”寄予现实的关注,不仅把“时间”还原到原初的感性时间,对处在个人感性时间中的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关系予以深沉的关注,而且通过对“历史时间”的探究,指明了人只有靠历史(活动)才能维持自我的同一,从而彻底置换了先验哲学的问题提法和答案。

1

在不同时间状态下“自我”保持同一不变的根本条件是什么?这是旧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自我或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最初提法。不用说,跳出现代形而上学,自我同一并不是问题,至少不是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看到,虽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并且身体具有属我性,但是我们总不会把自我同一于身体,没有区别和规定的身体不能用来证明自我。因此,自我通常很自然地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即古代哲学里谈到的灵魂,现代主要称为精神。黑格尔指出,中古时代哲学通过抽象思维的规定研究灵魂的形而上的本性,其目的是想“在复合性、时间性、质的变化、量的增减的定律支配的范围内去寻求灵魂不灭”。[1] 这样的理论预制,决定了自我同一问题起源于神学的逻辑。根据当代现象学家的“知识考古”发现,奥古斯丁已经触及自我同一问题。他从最与神接近的人的灵魂或曰心灵出发,阐发《圣经》的“人是神的形象(image)”的说法,认为人有一个持恒的“自我”,因为人每时都在意识到、记忆着这个“自我”;但上帝比我们自己更清楚我们的自我,自我唯有在得到一个他者、一个神圣的他者的光照时,才能发现它自己[2]

奥古斯丁并无意于离开意识或主体来理解人,对于他来说,识神和识己这两者是互相阐释。虽然心灵寻求自己是在上帝光照之中发现的,但人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它总是不停地知道着心灵本身,从心灵产生之后这一“自知”就未停止过。因此,在基督教和基督徒中有两大义务,一是涉及信仰、圣经、教条的义务;一是涉及自我、灵魂、心灵的义务。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