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

¥5.7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1735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八 反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

前已表明,西方文化的一大问题就在于找到确立自我解释学的可能性。问题是:西方在多少世纪中发展起来的自我解释学,什么能够成为它的客观基础?就此问题而言,自我解释学的意识并不仅仅基于恣意和偶然而发生,而是根据特定的规范或标准而发生的,这些标准可以对每一种人类意识,也可以对某个特定的群体主体,比如某个语言共同体,发生效力。这是一切声称要发现人类某种客观解释学(也许是某种人道主义,也许是某种人性学说)可能性的基础。这样,在某个特定群体主体、民族、种族,或者某个更小或更大的共同体之内,对某种特定的主体哲学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对该群体成员发生效力,被他们所理解,而且他们以群体的每个其他成员对该含义的理解为主体际交流的前提。既然客观本质始终是对特定群体主体而言的,那么何种本质对于个体而言是客观的,就取决于个体是否归属于该群体主体。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不是一开始就得给予他们自己某种可能发现的人类本质,或者这样来界定此本质。马克思认为,规定人类本质之意义的,首先是历史性的实践。在马克思早期,他提出可以把黑格尔主义主体哲学视为基督教日耳曼教义的自我关注悖论。确切地说,就是在“神圣家族”当中,追求获救当然意味着关注自己,但这种关注以弃绝自己的形式出现。按照马克思之见,这一基督教日耳曼教义的悖论实质是反群众史观。黑格尔派的反群众史观无疑促使自我关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变成某种可疑的东西,因为和关注他人利益,或者和客观的群众利益相矛盾。

有鉴于此,1844年《神圣家族》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主导,通过考察黑格尔派在精神这个论题上的反对群众的、政治的、神学的多个维度,为重新定义合乎时代精神的主体哲学的可能路径留下了深刻的标记。唯物史观在其产生之初,就希望澄清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性质。但唯物史观并不是要借助超乎寻常的理论权威得到普遍真理。依据《神圣家族》的观点,唯物史观描述了“世俗的胃”与身外世界的关系,并揭示了黑格尔派的“心灵的深处”如何因此落入感性之物。我们阅读《神圣家族》仿如黑格尔吹嘘的“全体”真理的洋葱皮被层层剥去。通过马克思对“精神”的思考以及对哲学家(作为历史的“证人”)的嘲讽可以洞察到人类思维中的某种普遍倾向,即超凡脱俗是人类思维的广泛的共通性,它是人类的政治的神学的思维的反映。而黑格尔派使西方哲学沉溺于形而上学关于真理问题所思虑过的一切可能性本身,必须在精神和群众、哲学和日常意识等议题之间所造成的应予突破的隔膜的场合中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同情并理解那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的谴责,同时领会那种将它与对神学的政治的种种前提的批判配合起来的做法。就像在1844年《神圣家族》中那样,就像在那里、在实践领域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那样。

于哲学上和政治判断上,马克思等人在使用“神圣家族”一词谑称青年黑格尔派时,语气中带着嘲讽、轻蔑。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做法完全偏离了对历史的真实研究,他们把自己奉为主体、神物。若我们把对群众的蔑视称为文化野蛮,则无一哲学家会赶上“神圣家族”那样过分。它给自己造成绝对哲学界限,在此偏狭中,轻视尘世的感性。若我们要公开它的秘密,就必须让群众史观关照和批判非群众史观之迄今为止的未尽之意展示出来。但如此多的人反对黑格尔哲学体系,却严重忽视了该体系是政治神学。在我们看来,忽视此主要事态,如同忽视黑格尔哲学是哲学一样。关于马克思认定的时代精神,其至高之事是领会群众的存在和意义。

黑格尔派以绝对精神为前提,宣扬精神和自然、哲学和政治、思想和行动的二重化,同时从事主体主义的启蒙规划。启蒙在其起源中就表达出西方文化中普遍蔓延的真理和意见、群众和精神、群众和少数杰出个人等等的二重化。可以看出,启蒙虽反对信仰,却也是一种“宗教”。黑格尔以辩证的方式展示了他的哲学之宏观宇宙构造区别于流俗识见的二重化。他的哲学要害在于,自上而下地勘定神人秩序:神、理智本质、超人理智、物质世界、人、群众以及畜类。或者,从公共崇拜的神(比如,上帝)、真理到个体的臣服和庇护。从历史和辩证法看来,这既是关于世界秩序的赓续或中断和政道之历史变更,也是作为这样指点出来的关于政治思想绝对权威的重建。然而,正如19世纪自然研究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了一样(例如,哲学在达尔文进化论面前暴露了自己夸耀的“绝对精神”的奥秘:“一切被当做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1]),哲学也在展开实体的重封密锁,这被我们说成是马克思哲学重述精神和自然差异的背景。现在,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如黑格尔体系那样自上而下,而是自现实个人的物质需要系统开始;或者说,现实的个人生存就是这个存在序列的起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自我同一问题之现代哲学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