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之死及其相关问题考证

¥2.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8

字      数: 52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李贽之死及其相关问题考证

一 李贽的遗言及其穆斯林身份问题

李贽被逐出湖北麻城后,住北京通州马经纶御史家。次年即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自感老病,写下《李卓吾先生遗言》(见《续焚书》卷四),其时为二月初五,一个多月后他便被捕入狱,不久在狱中自杀,即三月十五借侍者剃发之机自刎,次日子时气绝。据南京刻书家陈邦泰在《李卓吾先生遗言》后附录:“闻之陶子(陶石篑)曰:‘卓老(李贽)三月遇难,竟殁于镇抚司。疏上,旨未下,当事者掘坑藏之,深长阔狭及芦席缠盖等果如其言。此则豫为之计矣,谁谓卓老非先见耶!’敬录之,以见其志。”[1] 李贽最后葬式是按其遗言所嘱进行的。有人认为“当事者”是马经纶,[2] 实则“当事者”应取当权者之意,非是马经纶。因为朝廷尚未有对李贽的明文处理意见,李贽便死于狱中,于是“当事者掘坑藏之”即当权者草草掩埋。但草草掩埋的方式,竟然与李贽遗言暗合,故引发陶石篑、陈邦泰等人对李贽未卜先知、先见之明的赞叹。若“当事者”指马经纶,马经纶一则不会将李贽的丧事草草了事,二则马经纶按照李贽遗言行事,也不会引发陶石篑等人对李贽“先见”的赞叹。

李贽遗言中对丧葬的交代,带有浓郁的回族丧葬习俗特点,马寿千先生等许多回族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李贽要求:第一,速葬;第二,作坑之法完全是按回族丧葬习俗的要求;第三,实行土葬,不用棺椁;第四,关于亡者之殓:“面上加一掩面”,“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艹字交缠其上”;第五,“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也”。另外,李贽的墓原来在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厂村的迎福寺旁边,1954年迁址,据当时参见迁坟的群众说:“原墓为土坟,墓穴不大,是拱形,用砖砌成。墓穴里的朽木与一般棺材朽木不同,是圆形的。从覆盖的方法看,似有伊斯兰教的影响。”[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雪松.有客西来 东渐华风:中国古代欧亚大陆移民及其后代的精神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