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阶段和条件的变化

¥2.9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1-03

字      数: 675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国际产业转移阶段和条件的变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工业、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国际产能合作与历史上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在参与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母国产业体系和产业地位、制造业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使中国成为与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特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参与国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

1.过去:国际产能合作以发达国家为主体

最早在微观层次上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是斯蒂芬·海默。在1960年开创性的研究中,他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给出了解释,认为相比外国企业,国内企业更熟悉本国的市场特征、商业文化和地方法规等,因此外国企业要进入该国市场,必须具有特殊的优势和资产来抵消本地企业的优势,如企业规模、范围经济、市场能力、专有技术等。更为著名的国际投资理论是约翰·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OLI),该理论明显受海默影响。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有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的相对于他国企业的技术、资金、成本、企业规模、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是国际投资发生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能吸引外国企业前来进行直接投资的要素禀赋优势,邓宁列举的区位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以及市场的空间分布,投入品的价值、质量以及生产率,国际运输和通信成本,投资优惠或歧视,产品和劳务贸易的人为障碍,基础设施保障,国家间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商业惯例和政治的差异,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营销的集中化带来的经济性,经济体制和政府战略以及资源分配的制度框架。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投资地的选择,也决定着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内部化优势是为避免市场不完善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用企业内部的组织替代外部的市场以降低成本(王国顺等,2009)。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史丹.亚洲制造发展报告.2019:“10+3”框架下亚洲制造业与能源产业的产能合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