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中的Paradox与Oxymoron修辞及其汉译①

¥11.5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9-12

字      数: 3973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章 莎剧中的Paradox与Oxymoron修辞及其汉译①

① 本章部分内容已公开发表,分别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莎剧中的Paradox修辞及其汉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6年第2期《莎剧中Paradox与Oxymoron比较研究》(以上均与路艳玲合作)。

第一节 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莎剧修辞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颇丰。文献检索显示,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双关、隐喻等常见辞格,对paradox与oxymoron这两种辞格则鲜有涉及。在英语文学中,使用paradox与oxymoron最多的,当属莎士比亚。他运用paradox与oxymoron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这两种辞格的酷爱,也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徐鹏2001:183),这两种修辞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Paradox与oxymoron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辞格,paradox被称为“扩大了的 oxymoron”,oxymoron 被称为“缩小了的 paradox”(Wales 1989:332)。就共同点而言,一方面,两种辞格都是将完全对立、自相矛盾的两个部分置于一处,乍看出乎意料,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快感,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两种辞格都具有使文本更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修辞功能,深刻地揭示出事物间既矛盾对立又协调统一的联系,清晰地勾勒出人物内心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全面、系统地把握二者的共性与个性,不仅有助于我们作出精准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莎剧的思想内涵,还有益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两种辞格。有鉴于此,本章将paradox与oxymoron结合起来探究,以《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五部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语料,对这两种辞格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弥补莎学界相关研究的缺憾(谢世坚、路艳玲2016b)。

概念整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核心,主张从心智空间、概念整合网络、输入空间、类属空间、整合空间、映射、关键关系、压缩、新创结构等全新的角度来阐释隐匿于意义实时构建过程中的整合机制,认为意义的整合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透过概念整合视角研究paradox与oxymoron修辞,既是对该理论解释力的检验,又是对修辞研究路径的拓展。

语言中有大量诸如Your dead uncle is still alive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达,对其进行解释离不开整合原则(王寅2007:310)。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不合理搭配”中心词的结构,即修饰语和被修饰语相互矛盾,如“幸福的折磨”“贫困的富豪”等,此类语言现象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解释(王正元2009:123)。可见,paradox与oxymoron可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得到有效解释。如上所述,paradox与oxymoron的典型特征是表面自相矛盾,实则蕴含哲理,那么,构成这两种修辞的矛盾成分之间如何进行系统映射,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最终产生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即如何获得矛盾表象背后所潜藏的深刻内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对这两种辞格的语义生成机制进行探究,在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强大解释力的同时,也试图发现其不足,使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针对paradox与oxymoron的汉译,我们将参照“辞格翻译方法模型”,选取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孙大雨、方平五种代表性译本,对各种译本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统计。结合统计数据,对paradox与oxymoron宜采取的翻译方法,及其辞格特征对汉译的影响,五位译者不同的翻译取向及偏好,以及这些因素对两种修辞的汉译是否有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节 前人相关研究

本节对国内外学者有关paradox与oxymoron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国外研究方面,我们将首先从paradox与oxymoron的词源、定义入手,然后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国内研究方面,我们将从这两种修辞的归属、修辞研究、汉译研究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一)词源、定义

在深入探究paradox与oxymoron的典型特征及二者异同之前,不妨先看一下它们的词源、定义,以便从根本上对其有所把握。在讨论其汉译名之前,为方便起见,暂且以英文称之。

Paradox与oxymoron从词源上讲,均来自希腊语。Paradox源于paradoxus-us,意为contrary to received opinion or expectation,“与常理相悖”;其中的para-,意为past、beyond,“超出”;-dox,意为opinion,“观点”。该词可理解为表面悖于常理,但只要细心观察和揣摩,就能领会其深刻含义。Oxymoron 源自 oxumoros的中性单数式 oxumoron,该词出自oxu-,意为pointed,“敏锐的”,与-moros(意为foolish,“愚蠢的”),合起来就是“敏锐的愚蠢”或“聪明的愚笨”(李国南2001:28)。顾名思义,就是把两个自相矛盾的语词糅合起来,以产生一种特别的意思或理念(谢世坚、路艳玲2016a,2016b)。

《牛津英语词典》(OED)对paradox的释义为:“一个陈述或命题,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谬,有悖于常理,但推敲起来是有根据的,实质上表达了某种真理,常见于文学批评中”(OED,paradox条下,1a)。《牛津英语词典》对oxymoron的释义为:“一种修辞手法,由自相矛盾或毫不协调的术语组合而成,为了阐释某种真理或有意义的陈述或表达;一种表达,表面或字面意思自相矛盾、荒谬,但包含真理”(OED,oxymoron条下)。

不难发现,paradox与oxymoron均由两个自相矛盾的成分组合而成,这种组合看似荒谬,但都蕴含深层哲理。然而,从词源和定义上并未看出这两种修辞的不同之处,以下我们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二者的本质区别(谢世坚、路艳玲2016a,2016b)。

(二)相关研究

西方修辞学大部分源自希腊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修辞同语法、逻辑一同被列入人文初级必修的三门学科,贯穿罗马帝国时代,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修辞都始终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莎士比亚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实践的典型代表,西方的莎剧修辞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斯珀金(Spurgeon 1935)较为关注莎剧中含有意象的比喻类辞格,如明喻、隐喻等,以及这些辞格在探索莎士比亚的性情和思想,深化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她采用统计的方法,用数据证明了莎士比亚与他同时期的剧作家更倾向于使用“运动、娱乐”方面的意象。与斯珀金相似,克雷蒙(Clemen 1977)也研究意象,但研究方法不同,斯珀金更关注意象的内容,克雷蒙则更关心意象的结构及其与语境的联系。伊文斯(Evans 1966)的研究方法更接近克雷蒙,他认为,修辞的使用是莎士比亚给他的观众提供戏剧发展情节和角色性格特征的线索,并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分析了oxymoron在塑造朱丽叶性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凯勒(Keller 2009)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统计出43 种修辞在9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使用数量和频率,细化到每一幕出现相应辞格的数量,无疑为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数据[1]

西方最早研究paradox 的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提到,修辞涉及常识和公论,而paradox所表达的既非常识,亦非公论,是蔑视修辞传统基础的一种辞格(范家材1992:134),可见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修辞学界对于paradox的使用持否定态度。到了近代,人们对 paradox 的态度有所变化。利奇(Leech 1969:140-143)虽把paradox列为“诗歌的荒谬”的表现之一,认为paradox是内部意义与所指的相互背离,但又相信它是作者为了表现真实而荒谬的现实世界所必须借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复杂的、自相矛盾的现实需要用不寻常的、自相矛盾的语言来表现,从正面肯定了paradox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作用。普拉特(Platt 2009:4)则进一步指出,莎士比亚使用paradox不仅仅为了应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而是为了去扩大、挑战甚至去拆解那些有助于建构其剧本中个人的、社会的信仰系统。莎剧中的paradox文化揭示了paradox往往成为行动和变革的一种工具,而paradox语言则是莎剧paradox文化的外衣,可见paradox的力量所在。

国外对oxymoron的研究直到19世纪后期才受到较多关注,科贝特(Corbett 1971)将oxymoron定义为“通常相互矛盾的两个术语结合在一起”,布鲁蒙菲尔德(Blumenfeld 1986:195)将其定义为“可以讲得通的矛盾表达”,并提出oxymoron是由两个本不相容的概念(通常是两个词语)共同产生的,它是将两种对立的表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吉布斯(Gibbs 1994:440)用有无标记的矛盾修饰来理解并分析oxymoron的构建过程。他和他的同事(Gibbs & Kearney 1994)还通过考察oxymoron在文学体裁和诗歌中的使用情况,推进了oxymoron的语用研究。威尔逊和基尔(Wilson & Keil 2001:314)认为在oxymoron中,两个意义相悖的概念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谢世坚,路艳玲,唐小宁,罗丽丽,黄小应,孙立荣,文雅兰,严少车,戴秀花.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及汉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