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锲入下的农村社区秩序重构——以苏北L村为个案

¥1.8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4-08

字      数: 1222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基督教锲入下的农村社区秩序重构——以苏北L村为个案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湖北武汉 430070)

内容提要:出于治病除魔、乞求平安或寻求精神寄托等功利性目的,苏北L村众多农民加入了基督教。一旦其需求得以实现和满足,在现实层面农民与基督教之间形成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在精神层面强化了农民的宗教归属感,两者又以独特的方式规约着农民的行为。与此同时,基督教会通过独具本土特色的各种活动,加深了信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一定程度的集体共识,影响着农村社区秩序的重构。

关键词:基督教 农村社区 社区秩序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我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传入广大乡村地区,近些年其蔓延之势尤为迅速,“中国的基督教信徒从改革开放初的300万人猛增至现在的1亿人左右,其中80%的在农村"[1]。基督教何以能够在农民中扎根并迅速传播?对农村社区秩序又带来了何种影响?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理解农民的行为逻辑,进而深化农村社区研究,重建乡村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相关文献尚未有专门研究基督教与农村社区秩序关系的成果。对于基督教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从积极层面看,基督教具有整合功能、心理调节功能、教化功能(张雍德等,2011);在政治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文化生活的构建,新风尚和村庄秩序的生成以及价值的生产等方面发挥了一定功能(李浩昇,2011);对于加强信教者自身道德修养和农村的社会安定都是有益的(侯松涛,2008);有学者(雷勇,2010)从宏观层面关注了民族社区,其宗教正功能体现在民众心理慰藉,民间文化传承,族群认同增强和社区整合发展等方面。从消极层面看,基督教有着强烈的保守性与排他性(王思明等,2008),会削弱农村基层组织的社会权威,消解公民意识,阻碍法治进程(张雍德等,2011),会阻碍科技普及,危害农村社会生活秩序(刘雯雯,2004)。上述研究要么从宏观上讨论农村基督教的积极或消极功能,显得过于宽泛,要么将基督教组织置于乡村治理结构中讨论其特有功能,而缺少实证性的对基督教及其相关活动与农村社区秩序重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本文试图以苏北L村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从农民角度分析农村基督教何以扎根农村社区,并通过一系列活动规范着农民个体,进而影响着乡村社区秩序的重构。

本研究资料主要通过三种方法搜集:一是运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L村基督教的礼拜和平安夜、圣诞节等活动的活动仪式进行了观察,以此来了解基督教的宗教活动的具体的流程、内容以及教徒在活动仪式中的表现和态度。二是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10位教徒作了深入的交谈,主要从入教原因,对教会的了解程度,在活动仪式中的各种表现和对教义的领悟等方面进行了解,同时对多位教徒进行了访谈,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三是运用问卷法对该村的基督教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对于样本的选取,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0名基督教徒作为样本,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9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8.75%。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数据库并进行分析。

二 案例村庄L村及基督教的基本状况

(一)L村基本状况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农村研究.2014年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