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患题材电影的社会逻辑与现实主义方法拓展

¥2.6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1

字      数: 934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病患题材电影的社会逻辑与现实主义方法拓展

2021年伊始,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送你一朵小红花》《缉魂》《小伟》三部不同类型和迥异风格的电影共同聚焦病患题材,讲述重疾患者的故事。进一步考察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其他病患题材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在2015年取得可观的票房成绩,其后的《我不是药神》《送我上青云》《宝贝儿》《再见吧!少年》等影片更是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病患题材电影集中涌现的现象并非偶然,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重大疾病发病比例逐步上升[1],数量庞大的重疾病患面临医疗制度、治疗技术、心理冲击、家庭危机、社会歧视等现实困境。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重大疾病和作为重要社会问题的病患医疗是近几十年来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现象,重疾病患进入中国电影的题材范畴无疑是社会逻辑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观照现实的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延续发展。

病患题材是电影导演、作品和现实世界三者之间的映射在电影中的反映。事实上,在20世纪末重疾病患就已经成为主导中国电影故事的重要叙事元素。1996年,黄蜀芹导演的儿童片《我也有爸爸》将白血病作为主要的情节驱动因素,此后近二十年间,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兴起和发展,《少女穆然》《柠檬岁月》《北京童话》《纺织姑娘》《山楂树之恋》《被偷走的那五年》《背影》《搜索》《分手合约》等影片均将重大疾病作为电影的故事核心,病患题材在不同的电影类型和电影风格中不断丰富和深入。以2015年的《滚蛋吧!肿瘤君》为标志,病患题材真正成为获得整个电影产业链各环节共同认可的电影题材,《我不是药神》《送我上青云》《宝贝儿》《再见吧!少年》《送你一朵小红花》《缉魂》《小伟》引发的社会集体关注和激烈社会争论表明,病患题材已是一种独立的电影题材,重疾的普遍化及其引发的诸多现实问题是病患题材流行的社会基础,病患题材电影的涌现显然源于电影创作者对社会逻辑的遵从。

一 病患题材电影的社会逻辑与丰富形态

病患题材本质上是一种现实题材,其创作必然遵从现实社会逻辑和现实主义原则。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现实主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艺术传统,现实主义将“真实”地“再现”作为“模仿”的最高标准。历史地看,“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代性概念,是一个不断调整的概念,是一种理想的典型,它可能并不能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得到彻底的实现,而在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中又肯定会同各种不同的特征、过去时代的遗留、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各种独具的特点结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意味着‘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2]。病患题材电影的创作动力与目标正是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重大疾病的发生是日益普遍化的当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最为常见的白血病和癌症占领了病患题材,成为从《我也有爸爸》到《送你一朵小红花》跨越二十多年的核心电影元素,比例不断上升的重大疾病发生率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社会产物,作为“再现现实”的电影类型,病患题材对重疾这一独特社会现实的映射赋予病患题材电影诸多独特的现实内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孟君.电影、技术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