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春片的怀旧症候剖析

¥1.8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1

字      数: 657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青春片的怀旧症候剖析

青春片(teen film)是一种具有典型主题、特定人物、鲜明叙事风格和固定受众群的类型片,是在世界各国通行的电影片种。青春片之所以受到全世界范围观众的欢迎,是因为青春既是富有独特质性的集体话语,也是具有普遍性的个人经验,因而在青年文化的共时性和个体经验的历时性方面都得到了广泛认同。不同国家都有其标志性的青春片,比如美国的《美国派》《朱诺》《怦然心动》,法国的《四百击》《筋疲力尽》《放牛班的春天》,德国的《罗拉快跑》《浪潮》,英国的《发条橙子》《猜火车》,日本的《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韩国的《我的野蛮女友》《那小子真帅》《百万富翁的初恋》《胡萝卜小姐》《我的黑色小礼服》《二十》,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等等。

在中国大陆,青春片自90年代开始盛行,出现了《北京杂种》(1993)、《头发乱了》(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谈情说爱》(1996)、《长大成人》(1997)、《美丽新世界》(1998)、《小武》(1999)、《苏州河》(2000)、《十七岁的单车》(2001)、《颐和园》(2006)、《十三棵泡桐》(2007)等具有强烈风格的青春电影,表现为它们主要由新生代导演编导,致力于书写当代中国青年成长中特有的疼痛和感伤,并通过青春书写来表现青年一代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联。总体来说,这些青春片富有鲜明的作者风格和个人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但与类型片的市场需求不符。

从2010年左右开始,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青春片获得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功,并产生不可忽视的文化影响力。与过去二十年的中国青春片相比,包括《山楂树之恋》(2010)、《老男孩之猛龙过江》(2010)、《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青春派》(2013)、《全城高考》(2013)、《狗十三》(2013)、《小时代(1、2、3、4)》(2013—2015)、《同桌的你》(2014)、《匆匆那年》(2014)、《毕业那年》(2014)、《怒放之青春再见》(2014)、《后会无期》(2014)、《重返20岁》(2015)、《左耳》(2015)、《栀子花开》(2015)、《少年班》(2015)、《少女哪吒》(2015)、《何以笙箫默》(2015)、《万物生长》(2015)、《港囧》(2015)、《夏洛特烦恼》(2015)、《既然青春留不住》(2015)等在内的一大批青春片,均取得可观的票房和口碑。从这个角度来说,青春片已然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中一种成型的类型片。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孟君.电影、技术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