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债务:论过剩人口与过剩资本的逻辑与历史

¥4.1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1618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十四章 贫困与债务:论过剩人口与过剩资本的逻辑与历史[1]

我们总想用先辈的周期理论来解释当前的经济危机。当主流经济学家苦苦寻找经济复苏“迹象”的时候,挑剔的批评家却只追问“恢复”经济增长是否会花更长的时间。如果从周期理论,甚至从长波理论(long waves)着手,确实很容易发现,经济萧条之后必然是经济繁荣,经济下行总是为经济回升铺路垫石的。但是,这场烂摊子清理之后(如果能清理的话),我们看到新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一个神奇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约1950—1973年)之所以出现,不仅是因为世界大战和国家支出的剧增,还因为前所未有的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移。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被证明是强有力的武器,因为农民为新一轮的工业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1950年,在德国有23%的人从事农业,法国有31%,意大利有44%,日本有49%。到2000年,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都在5%以下。[2]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处理大规模失业的方法是,每当出现大规模失业的时候,资本主义便将城市工人逐回土地,或迁移到殖民地去。通过将本土的农民转变为工人,并极力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了起来,但也耗尽了传统的复苏机制。

同时,工业化浪潮对被迫放弃农业的人口的吸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限度。从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就业大幅下降现象。在过去30年里,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比下降了50%。甚至在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过去20年的工业相对就业水平也在下降。[3]与此同时,在非正式领域工作的低薪服务工人或贫民窟居民数量大大增加,成为萎缩行业的剩余工人的唯一去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危机不限于经济活动的周期性低迷,其最有力的表现是工人生活的永久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differentia specifica)——有好收成却闹饥荒,产品匮乏却闲置生产资料——只是更大危机的一个时刻——所谓更大的危机,即是社会反复陷入商品过剩、就业不足的状况。这个危机——劳资关系的再生产危机——的趋向,就是本章的研究内容。[4]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虽然资本带来的结果很复杂,但是其基本前提只有一个:人们无法通过直接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相反,只能通过市场中介来获取。于是就有了“工人阶级”(proletariat)这个词语。这个词最初指古罗马时代生活在城市里的没有土地的公民。他们没有工作,开始有城邦提供面包和马戏场,但最后只能作为职业雇佣者(mercenaries)受雇于他人。但是,工人阶级出现的条件在历史上是不同寻常的:纵观历史,世界各地的农民阶级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农民或牧民,即便总是被迫向统治精英集团上交一部分产品,绝大部分都可以直接拥有土地的产出。于是就需要“原始积累”:将人与土地——他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分开,让他们完全依赖于商品交换。[5]

人与土地的原始分离,一旦实现,就没有止境。这个过程必须永久重复下去,资本与“自由”劳动力才能在市场不断相遇。一方面,资本来到劳动力市场后,要求有大量的人缺乏生产资料,需要通过劳动换取工资。另一方面,资本来到商品市场后,要求有大量的人已经得到了工资,需要用钱换取商品。没有这两个条件,资本的积累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既无法大规模生产,也无法大规模销售。1950年以前,除美国和英联邦外,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市场规模不大,即是说,存在大量的、自给自足的农民,他们主要不是依靠工资生活。战后的趋势是消灭全球剩余的拥有土地并自己耕种的农民,首先让他们不能自给自足,然后完全剥除他们的农民身份。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加)安德鲁·彭达基斯,(加)杰夫·戴阿曼蒂,(美)尼古拉斯·布朗,(英)乔希·罗宾逊,(加)伊莫瑞·济曼,王珊,郭建,张贯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