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9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4

字      数: 830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15-5 科技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

科技公共服务是什么?迄今为止,在学界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多数学者围绕公共服务的特点和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来进行界定,分别从科技公共服务的物品属性(李军鹏,2007;陆晓春,2010;马靖忠,2011)、内容结构(陈昌盛、蔡跃洲,2007)、目标(陈克宏,2008;谢莉娇,2009;朱光磊,2010;仲伟俊、梅姝娥,2013)等方面来定义科技公共服务。总的说来,学者们对科技公共服务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技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为促进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各种科技服务和科技产品,包括消费型的科技公共服务和生产型的科技公共服务,具体指直接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科技知识库、科普服务、科技咨询与培训等科技公共服务、间接满足公众需要而直接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科技活动的相关服务,以及科技活动产出的科技产品。广义的科技公共服务囊括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促进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核心价值。而狭义的科技公共服务则以“促进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由政府主导并培育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提供的与科技活动相关的公共服务。狭义的科技公共服务侧重于指生产型的科技公共服务。本文主要从狭义来理解科技公共服务的概念,尝试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筛选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发一套科技公共服务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 科技公共服务评价的理论依据

随着公共服务供给实践的变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发展,传统科技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暴露出的各种服务质量问题仿佛可以从中找到原因与解决方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与方式经历了从“合同外包”到“公私合作”再到“顾客反馈”的“管理主义”阶段,并正在经历强调“政府角色和公民作用”的“市民调查”阶段,逐渐向以“公民价值”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阶段迈进。[2][3]公共服务的供给应该有公民的参与,而政府要起到引导公民参与、识别公民意愿的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实践,比如印度班加罗尔的“市民评价卡”(citizen report card)、加拿大的公共测量工具(公民中心服务研究所,2005)、美国的国家市民调查(国际城市管理协会,2005)、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2006)、欧洲委员会的“欧洲公共服务晴雨表”(欧洲委员会,2005)等。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也从“政府安排、政府生产”的“计划主义”阶段逐步过渡到“混合安排、混合生产”的公私合作供给阶段,开始关注“市民满意度”并探寻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途径。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设计“从传统的以提供者(政府)为中心,发展到关注顾客实际感受的使用者中心,再到两者间的合理互动,从而使得公共服务走上持续改善的良性轨道”[4]。传统的以提供者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问题在于忽视服务对象的感受和真实需求,将生产与消费剥离开来,想当然地认为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种供给机制不能有效地提供公民所需求的公共服务,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获得公民较低的评价。而单纯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则解决了以提供者为中心的供给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将使用者的需求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依据,但这种供给方式主要考虑的是使用者的偏好而忽视了提供者的能力水平和意愿,同样将生产与消费剥离了,并且使用者的主观需求难以测量也给公共服务供给带来了困境。可见,考虑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必然联系,将提供者和使用者联结起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互动模式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必然途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振明.公共治理的技艺:公共管理学研究(下)(分论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