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的话语指向——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文本与话语分析

¥2.1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4

字      数: 973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7-7 中国公共政策的话语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号召。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与理论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政策科学构建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必须立足于中国公共政策的现实实践和历史传统并拓展全球视野,推进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与理论体系构建。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作为中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包括政策思想的形成、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行动的落实等环节)中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此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政策及战略设计与政策创新,成为中国特色政策话语与理论体系构建的最重要的现实基础与文本依据之一。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八次党代会(十二大到十九大)报告进行文本及话语分析,揭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公共政策的话语指向及其演化轨迹。

一 研究的缘起与思路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或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的新研究领域。拉斯韦尔、德洛尔和奎德等人以及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智库或思想库试图将政策科学或政策研究打造成为一门理性的或分析的科学。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策分析的实践及其经验,政策科学形成了以理性主义或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研究与分析传统。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后实证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强调价值分析、建构主义与语言及话语分析。政策科学研究开始从实证转向建构,要求以积极的姿态去感受、认知、体验和创造世界。20世纪90年代之后政策话语分析的兴起,这可以视为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范式的转换。[1]按照弗兰克·费希尔在《重塑公共政策:话语政治与协商实践》一书中的说法,政策话语分析以建构主义、现象学、诠释学为基础,通过对相关政策文本、口头表达、历史事件、辩论等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材料的文本研究,展现政策问题的意义和建构过程。[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振明.公共治理的技艺: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分论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