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府施政目标的人民幸福

¥2.1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4

字      数: 979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7-9 作为政府施政目标的人民幸福[1]

幸福是人类发展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对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的追求,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使人类共享发展成果,增进“人类幸福” (human well-being)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将“幸福”(happiness& well-being)纳入发展话语体系必将引起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并形成一种“新发展范式”。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标准,“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梦,它不仅描绘出我国社会进步的美好图景,更加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统一于人民幸福的历史语境中,将“为人民谋幸福”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幸福感与幸福指数业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的施政目标和治理方式。在当代,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国民是否幸福的标准,单有GDP或人均收入是不够或不充分的,必须是更综合全面的指标,如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生活体面等人类发展指数或国民幸福指数,这些指数与公共服务质量高低密切相关。

一 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与政府责任的幸福

作为一种至善,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幸福及其追求产生于古代世界,追求幸福是当代全球性的关切。现代人的信条是:我们有权利幸福,我们应当幸福,我们能够幸福,我们将会幸福。

对幸福的追寻与人类的历史本身一样久远,表现在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中的记载到中国《诗经》对幸福的描绘中。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属土耳其)的吕底亚国王克罗伊索斯与雅典立法者梭伦对话幸福:克罗伊索斯与泰洛斯、克列欧比斯和比顿兄弟谁更幸福。

作为一部关于幸福的思想史,《幸福的历史》追溯2000年的思想史,展示了当代人类对幸福的历史探求。“本书上篇考察了古代和基督教的幸福概念转变为现世目标的种种途径,下篇则是探究幸福这一概念世俗化之后的暧昧之处。”[2]但人类追求幸福的历史却充满了挣扎与失落、幻灭与绝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Friedrich Hegel)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一书中指出:人们可以根据幸福的观点来思考历史,但是历史不是幸福成长的沃土。在历史的记录中,幸福时期都是空白页。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Wilian James)说过:大多数人的所作所为,以及对逆境的忍受,背后秘而不宣的动机其实都是为了获取幸福、保有幸福、找回幸福。从感官肉体的幸福到精神理性的幸福,从今世幸福(自然主义或物质主义以及启蒙学者的幸福观)到来生幸福(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与佛教的幸福观)。近代将幸福作为公共政策目标的探索:18世纪的哲学家如切萨雷·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爱尔维修(He vétius,Claude-Adrien)、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倡导把提升幸福避免痛苦作为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目标;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政府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为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的幸福。他倡导幸福的科学及幸福的计算,主张将决策过程简化为计算过程,通过计算选出有最大净快乐的建议作为公共政策;1793年的法国《雅各宾宪法》宣称“社会的目标就是共同幸福”,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当代人类尝试将幸福作为公共政策目标。近40年来幸福科学及幸福计算的复兴及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对幸福研究有一系列新发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振明.公共治理的技艺: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分论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