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第六轮机构改革述评

¥3.6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4

字      数: 1664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9-3 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是2008年全国“两会”及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共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指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2007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8年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其中第一条便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2008年2月25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会议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在200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强调说,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否顺利进行,将决定我国未来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那么,这一轮(第六轮)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呢?它的基本内涵、走向和目标又是什么?国内外已经取得哪些进展,有何经验和教训?改革内容和措施又是什么呢?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做简要评述。

一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动因

1.全球公共部门改革的大背景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公共部门改革已经成为波及全球的巨大浪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转轨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改革与治理都处在激烈的变化之中。尽管各国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深度和广度、进度和成效不一,但是这场改革却从广阔的领域——从解除管制到执行机构的自主化,从流程再造到变革文官制度,从绩效评估到顾客服务导向,对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美国的“政府再造”,以及德国、希腊和意大利的“行政现代化”等)明显地体现出治理模式的变化。

全球政府改革风起云涌的动因,不仅在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危机、传统官僚制的无效率等客观因素,而且在于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与信任危机以及对政府与日俱增的期望,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好更快的公共服务以及更多的公共事务参与。美国学者丹尼斯·A.荣迪内利指出:全球化、技术创新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接踵而来的便是本国公民向其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公民对政府与日俱增的期望常常引起公民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政府信任的流失,这增加了改革的压力。[1]而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正是西方各国政府为回应日益蔓延的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以及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展开的。澳大利亚学者欧文·休斯则说: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政府的角色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对竞争的日益关注意味着政府的工作必须更出色。

2.历次机构改革与政府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经过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支持。特别是近两三次改革,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推行了政企分开、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政府机构改革、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调整、行政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开始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的五次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振明.公共治理的技艺: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分论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