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3.5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4

字      数: 1115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所有的中国社会学人都期盼中国社会学的崛起,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多数中国社会学人都相信中国社会学在21世纪能够实现崛起,虽然笔者对此并没有做过调查统计,但基本上也是用不着怀疑的。因为,以中国历史之辉煌,中国文化之璀璨,“崛起”本在情理之中。虽然近代以来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奋发图强的力量积蓄几百年了,已到全面爆发之期,当此之时的中国学术,正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而在中国的崛起中,必有中国社会学的崛起。中国社会学者的使命,就是努力推动和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如果说到“理论自觉”,这就是最义不容辞的理论创新的自觉行动。2014年3月,笔者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两次演讲中,提出中国社会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是中西古今问题[1]。中西会通,这是空间性的一维;传承和弘扬中国社会学的优秀传统,这是时间性的一维。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的两翼。促使二者结合的现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实践,以及这一伟大实践给社会学提出的时代性课题。尽管时间性和空间性都有很广泛的含义,但在这里实现了时空的高度统一。在此统一过程中,延续和弘扬中国社会学自己的传统,与实现中西社会学在更高水平上的会通,成为合二为一的任务。

中国社会学的崛起,有现实基础,也有历史基础。本书探讨的重点是其历史基础。那么,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为什么必须探寻它的历史基础,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而历史基础也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诸多方面,所谓探寻其历史基础,这里当然是指中国社会学的本土起源和历史。可是,如果中国社会学果真如百年来已成习惯的说法那样,完全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那就无须探寻它的本土起源。这样,探寻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问题,就聚焦到了它的学科史基础问题上,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就转换为: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对待、怎样探寻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一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一说到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立即就会碰触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多少年来都是说中国社会学是“舶来品”,那就是说只是从西方社会学传入之时才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在此之前,如果说中国本土没有社会学,何来“学科史”?照此说来,中国社会学只能以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史为自己的历史,此外并无本土的学科史。此一说法风行百年,俨然成了铁案。

然而,这种说法符合历史实际吗?果真具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吗?为了讨论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对所谓“中国社会学”作出区分,将其区分为“中国(本土)社会学”和“中国(现代)社会学”。“中国(本土)社会学”研究,是要回答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可以被称为“社会学”的学问,如果存在,它的内容和特点有哪些,以及它的发展脉络和实际作用、它的现代转型和创新等问题;“中国(现代)社会学”,内容就更为复杂,可以区分为三个部分: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扩张,中西社会学的会通,“中国(本土)社会学”自身的转型和更新。所谓“中国社会学的现代转型”,其实包含了这三条路径。这三条路径或三个方面,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在不同学者那里也有所侧重或偏好。就研究者个人而言,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径或一个方面,也可以不局限于此;就整体而言,不论单用哪一条路径或方面来概括“中国社会学的现代转型”和“中国现代社会学”,就都是不全面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