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建议

¥0.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4

字      数: 156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建议

讨论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古今中西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却是我们今天躲不开的。因为讨论学科体系,目的就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已然存在于何处?在中国传统学术里,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里。所以我说中国社会学的崛起,不仅要有现实基础,还要有历史基础。这其实是自西方社会学传入以来,中国社会学120年来的演进过程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有中西关系这一维,也有古今关系这一维。离开古今关系这个基础,单纯地解决中西关系,就只能是接受和运用西方社会学,不管主观意愿如何,都难免走向西方化,难以搞出什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在西方学术话语的主导下,难以争得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权,甚至就连所谓“接轨”也难以实现。因为“接轨”的前提是自己手里要有一个“轨”,才能去和人家的“轨”相“接”。那么,我们手里是否有一个可以与西方社会学去“对接”的“轨”呢?严复告诉我们是有的,那就是荀子群学。所以他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成《群学肄言》。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甚至认为群学是振兴中华的法宝。可惜当时国运衰颓,文化自信顿失,达到今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传统学术是被讨伐的对象,鲁迅、陈独秀甚至连汉字都要消灭,声称“汉字不灭,民族必亡”,何况群学?谁还胆敢拿2000多年前的荀子群学去与西方社会学相比附呢?可见,所谓“接轨”、会通,主要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国运问题、文化自信问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