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三分册.非洲、美洲、北极圈、澳大利亚与太平洋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导论

¥10.4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1

字      数: 1294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章 导论

人们在看待地图时,有很多不同方式。最近二十年来,从历史角度对地图加以研究的学术领域已经拓宽、成熟,学者眼中“地图”这个概念已经不再只是不断改进的地理世界的呈现物,至少还发展出了另外三种进路,各有其支持者:作为认知系统(cognitive system)的地图,作为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的地图,作为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的地图。[1]为了能对地图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功用获得全面理解,这三种概念的提出都有其必要性。这些研究进路在学界的显与隐不仅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学术背景和偏好,而且取决于地图在所研究的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角色和意义。

在《地图学史》各卷册陆续问世之时,对这三种进路的强调也发生了变化。本册讨论的是非洲、美洲、北极地区、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地区传统文化的地图学,对这些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很少数真正的本土人造物(indigenous artifacts)被发现或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预期,本册相较之前出版的卷册会更有必要强调认知和社会进路。本篇导论旨在为后面的章节做一些概念上的铺垫。我们先提出几个定义问题——本册题目中诸如“地图学”和“传统”的几个关键词在我们看来是什么意思——之后讨论所谓认知地图学、表演地图学和物质地图学的不同之处,并对可同时划归这三个类别中至少两个类别的情况加以阐述。之后,我们进而指出了许多方法论问题和议题,包括:从西方视角研究本册中的地图时不可避免产生的偏差问题,因为研究进路的多样性而可能产生的盲区,跨文化比较的可行性,以及让地图研究在民族史研究(ethnohistorical studies)中更受重视的途径。

定义

在《地图学史》的第一卷,地图的定义为“便于从空间上理解人类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环境、过程或事件的图像呈现”。[2]这个有意保持宽泛的定义,用于为全部六卷书框定总体的讨论界限。然而在本册中,恰恰是“地图”(map)和“地图学”(cartography)这两个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术语还需要再做细致阐述。它们并无广泛接受的跨文化定义,在本册中描述的文化在与西方文化接触之前也无一具备现成的“地图”一词,遑论“地图学”。然而,如果我们从语用而非语义上来下定义,那么把“地图”作为一般性术语会大有裨益。尽管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托阿”(toa)、马绍尔群岛的棍棒海图(stick chart)、印加人的“基普”(khipu)或卢巴人的“卢卡萨”(lukasa)助记板在形式和功能上都非常不同,但是它们都通过促进空间理解的方式描绘了各自族群的世界。

在这些文化中搜寻“地图”的工作——特别是抱有地图能让拥有它的文化显得比较“高端”的念头时——带有深厚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然而,《地图学史》这套书本身正是源于如下的信仰:以地图的形式描绘世界来理解世界的努力,应该视为全球人类的共性,而且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通过用“地图”这个词涵盖如此多样的事物,先前出版的卷册用“地图”一词概称古希腊人的pinax、古罗马人的forma、中国人的tu (“图”)及中世纪的mappamundi (“世界图”)和carta da navigare (“航海图”)的逻辑便顺势得到延伸,从而把这些东西都纳入地图学史之中。[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美)戴维·伍德沃德,(美)G.马尔科姆·刘易斯,刘夙.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三分册.非洲、美洲、北极圈、澳大利亚与太平洋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