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分析:西北地区社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影响

¥4.0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09

字      数: 1179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八章 宏观分析:西北地区社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不同民族的同胞世世代代生息于中华民族这片大地上,朝夕相处,一起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共同抵御外敌,共同接受教育、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进步,共同创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然而,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级性、局限性,这种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与发展必定是同向的,但在特定的局域、特定时段并不同步。正如前文所述,汉族作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因其较早接触商品经济与西方社会,故其“现代性”会更为超前一些,需要其在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也因此,较之而言,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原因,其他55个非主体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相对滞后一些,故而为该地区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相互理解可能的建构性范围因素的总和”的生活世界也相应地体现出西北地区的特点,即整体上较为落后。

从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划分和行政归并来看,西北地区地处中国西北部,属于内陆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陕西省五个省区。因地域的关系,一直以来在历史的演进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世世代代生息着具有共同的地理、历史特征、文化模式以及社会特点的少数民族。然而,一般来讲,陕西省因其地域特征、社会文化特点等与其他四省区相异,且从少数民族的分布来看,该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居住的特点也不明显,故谈及西北地区主要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个省区。西北地区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客观原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我国平均水平,相较而言,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客观来讲,差距虽实际存在,但时代在发展,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不论处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向前的步伐总是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向的。整体而言,西北地区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向新时代。故而,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环境等均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些特点会影响西北地区诸多方面的发展,教育亦不例外。由此推及,西北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地域环境、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第二节 经济现代化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影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重点部署的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便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质量普及,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以及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与举措。从西北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新时代该地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这种转向会为西北地区带来极为深刻的变化。而纵观一切现代化的因素,经济现代化是最基本的因素,[1]是特定社会各领域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与基本保障。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北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探讨中,经济现代化是首先需要讨论的内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邵晓霞.西北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