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窘境:“后五四”时期青年婚姻与职业问题探微

¥2.6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8

字      数: 827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自由的窘境:“后五四”时期青年婚姻与职业问题探微

引言

五四运动前后,青年群体作为新兴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下,青年的权利意识觉醒,主张争取个人独立和自由。他们结成群体,致力于社会革新。因此,青年的作用和价值被社会所重视。然而,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转折期,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于是就有所谓青年问题的产生。

当时,教育学界对青年问题有较为准确的界定,业已形成学术共识。杨贤江认为“所谓青年问题,就是在青年的生活上所发生的困难或变态”[1]。张文昌指出,“青年问题就是遇特殊环境或特殊刺激,平日生活习惯不能适应当时所发生的困难”。他进一步解释:青年人“遇有问题,就集中力量以求解决,故心态往往反常,发生变态或病态的现象。如求学是正常生活,然因经济困难,或家庭变故,不满意而辍学,或不及格而退学,皆反常现象也”。[2]至于青年问题为何产生,五四运动之后,研究者们认为,除了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外,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也都会引发青年问题。在此,他们能够以青年为主体定义青年问题,而非将青年视为一种社会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青年,后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展开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社会调查,尝试对青年问题进行归类。杨贤江认为,婚姻、求学、职业问题被认为是近代中国青年的三大问题。陈鹤琴又将这三大问题简化成两类:一是择业;二是择偶。根据当时的社会调查结果,青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婚姻和择业两项。[3]在以自由和独立为价值追求的后五四时代,何以婚姻与职业问题成为困扰青年人的最主要难题?这两类问题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本文依托社会调查、报刊等资料,对青年婚姻和职业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捕捉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纠结与抗争。

一 青年婚姻问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平,赵晓阳.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