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向:战后美国选举政治变迁研究》结语

¥5.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1

字      数: 1074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结语

本书选取了密歇根大学美国选举研究等抽样调查数据,建构了两个社会群体投票模型——阶级投票模型与种族/宗教投票模型,采取了历史分析和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从竞选过程、投票模式和选举地理等方面分析了战后美国选举政治变迁的方向、原因和影响。

笔者不仅对美国选举研究的文献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还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历史演变以及21世纪以来的三次总统选举做了一个细致的分析。本书通过对历史分析和个案比较,推进了学界有关战后美国选举政治变迁的研究。在结语部分,笔者将先总结本书的核心发现,并以此回应学界有关政治再结盟、选民极化和主导因素变迁的争论。接着,笔者将讨论根据美国经验概括出来的文化战争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所具有的解释力。最后,笔者将就世俗时代的政党政治、多元社会的和谐共存、宪政制度的有效运作等美国选举引申出来的现实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一 核心发现

笔者发现,二战以降,阶级因素影响力的显著下降,种族与宗教等认同因素的影响力的持续上升是美国选举政治变迁一个基本的趋势。这与工人阶级的下降和福音派的转向有很大的关系。与阶级因素相比,种族和宗教因素越来越成为社会分裂、议题分野和政党差异的主要来源。这促成了保守信徒与共和党的结盟,制造了红蓝州的对峙,并导致了美国政治的极化。经济的波动,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得阶级政治有所升温,但新政时代仍未复兴。未来的选举政治的走向将主要取决于阶级、种族和宗教因素的互动。

尽管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大选在经济、战争形势、在任总统状况、候选人状况和突出议题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同,但是选民的投票模式和选举地理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种族/宗教投票模型比阶级投票模型能更好地解释这三次选举的投票模式和选举地理状况。

笔者发现,战后美国的社会,民主、共和两党的政策与形象,以及选举地理与投票模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美国社会在阶层、种族和文化方面已变得日益多元化。战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一方面加大了贫富分化,改变了原有的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则加大了两党在政府税收和福利政策方面的分歧。1964年《公民权利法案》的通过,1965年《选举权利法案》和《移民与国籍法》的颁布,使得少数族裔选民的比例迅速提高,而共和党的南方战略和奥巴马的当选,使得种族投票日益显著。世俗化趋势的推进,由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推动的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由保守宗教(主要由福音派、保守天主教和摩门教等宗派组成)联合而成的新宗教右翼的形成,以及由这个联盟发起的对抗性运动,导致人们逐渐分化成自由与保守两大阵营,并使堕胎、同性恋等社会议题成为选举的关键议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钟智锋.大转向:战后美国选举政治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