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边缘理论

¥0.3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06

字      数: 282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中心—边缘理论

1.中心—边缘理论

中心—边缘理论(core periphery modal,简称“CPM”),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in Pulevision,1949)在为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起草的经济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心—边缘”的结构性概念,用来描述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峙情形,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边缘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界新兴的依附理论倡导者如弗兰克(Frank,1966)等采用了普雷维什的分析思路并有所发展。70年代之后,以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74)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推广了“中心—边缘”的思想。不少学者都使用了“中心”和“边缘”这一对概念来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格局,并提出解决它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中心、边缘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边缘理论。其中,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ried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边缘理论较具代表性。[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忠锋.边缘地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