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与斜目而视

¥2.7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5

字      数: 991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凝视与斜目而视

视角并不等同于视差,后者包含了视角和位移,其范围显然要大得多。但是,我们对视差的阐释,却必须要在完全彻底地理解了视角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如果说视差是一座有待攻克的山头,那么视角就是山腰上的环形防守工事,我们必须跨过视角这道工事才能登上视差的山巅。西方学界对视角的研究,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大致立足于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基点上。而在拉康看来,某种意义上,采取特定的视角便是为了达成凝视,因此视角与凝视密不可分。当观照某一个客体时,我们实际上就是在凝视之;尤其关键的是,我们同时也会接收和感受到来自被凝视之物的凝视。这暗示了,凝视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必然的、不可或缺的互动。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记录了他的第11期研讨班的研讨内容。在那里,拉康举了霍尔宾(H.Holbein)的绘画《大使们》(The Ambassadors)为案例来对视角和凝视这个题旨进行阐释。在《大使们》画面最醒目的位置上,两个衣着浮夸、面目僵硬的男人中间有一大堆艳俗的东西。在画布底端,还有一个扭曲的、不引人注意的景象,如果直接观看它,除了一团模模糊糊的光影之外,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但当我们欲转身离去之时,扭头一瞥,顷刻间观照那幅画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此时,拉康说,我们不由得会发出一声惊呼:“什么?一个头颅!”[1]是的,那个隐隐约约萦绕着那两位富有的大使的魅影般的存在,在特定的视角下,变成了一个头颅!这样的绘画技巧在很多画中都有应用,由于视角的不同,画布上所见的光影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对此,拉康评述道:“就跟其他任何的一幅画一样,这幅画就是一个吸引凝视的陷阱。”[2]当然,一幅画是否能够吸引凝视,应该还和许多别的因素相关。不同的文化样态、不同的艺术形式拥有不尽相同的意象表现形式。绘画是一门以再现外物为主要特征的平面二维空间造型艺术,创造具有诉诸视觉经验的感性形式。它取法自然或人,但不是对外物的简单模仿或再现,也不仅停留在笔墨、色彩等的运用上,而是通过笔画、色彩等媒介,透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去表现宇宙万物的变化、运动、气势、节奏和美。而这一切只是人们的一个关于绘画的普遍性的看法,对此拉康和齐泽克都有不同的见解。根据本书在前一章里所论述的逻辑思路,在精神分析学大师们看来,绘画完全有可能就是一场发生在画家与自己内在的创伤的不可能性之间的对话。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画家理解为一个正在奋力与另一个自己对话的人,只不过这个“另一个自己”总是含混不清,从来不曾清晰地呈现自身,以至于人们经常将它误以为某种外在的存在。而实际上,绘画折射的不过就是画家的实在界深处的坚硬内核而已。将如此之洞见推而广之到艺术的其他领域,那么齐泽克当然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文学不过就是文学家与另一个并不为文学家所知的自己的互动操演的场域。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赵淳.齐泽克精神分析学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