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框架

¥1.1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11

字      数: 559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禁毒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框架

《禁毒法》的颁布与施行,是我国在戒毒领域由过去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与自愿戒毒的模式,转变为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与自愿戒毒为主体的戒毒新模式。《禁毒法》规定的戒毒措施具有科学性,为戒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规范化的体系保证。同样,社区康复与社区戒毒等戒毒新形式也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的禁毒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正不断地创新与改革。

一 禁毒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

(一)吸毒行为的理论阐释

关于吸毒的这种社会现象,社会学的许多理论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差异交往理论

差异交往理论由萨瑟兰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所交往的差异性群体尤其是小群体、亲密群体的影响。具体到吸毒问题上,该理论认为吸毒人员的交往群体如家庭、邻居、同伴等对于吸毒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戒毒社会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这个理论得到进一步证实。吸毒人员的家庭,尤其是吸毒伙伴对于毒瘾的戒断和诱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戒毒社会工作模式也是以此理论为依据而创设出来的。

2.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以刘易斯、贝克为代表,亚文化理论认为,群体成员在密切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主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成员高度效忠于小群体,所以愿意接受亚文化,这也是群体相互认同、表明自我身份的一种方式。此外,主文化往往拒斥亚文化,亚文化同样也故意反抗主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特立独行、行为怪异的原因。就吸毒人员来说,亚文化理论对于吸毒成因及其复杂性,以及社会对于吸毒人员的拒斥有很强的解释力。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艳华,徐前权,李向玉.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