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文化

¥3.4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所属图书: 《东南亚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

字      数: 2492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十二章 印度尼西亚文化

由于本土的原生性,以及在不同的时期受到外来文化一波一波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文化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印度尼西亚的文化看作一种类似层积岩的结构,那么,它的第一层,是基于当地原生文化的原始信仰;第二层是印度文化,其以婆罗门教湿婆神崇拜为代表;第三层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然而,它在表象上不是那样清晰,而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笼统含糊、界限不明的融合体。

一 文化基础与背景

印度尼西亚,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地处亚洲的东南部,位于东经95°至141°,北纬6°到南纬11°之间。印度尼西亚的国土横跨地球赤道两侧,南北两端的距离将近2000公里,东西延伸比较长,大约有 5100 公里。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其由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目前约有6000个岛屿有人居住。印度尼西亚的国土总面积为1904443平方公里,居东南亚国家之首。与东帝汶、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

印度尼西亚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爪哇岛曾发现了“直立爪哇人”,距今有50万—60万年。此外,还发现了“猿人”、“古人”、“新人”(智人)的原始人类三阶段的原始人类的化石和其他遗物。有关印度尼西亚居民的构成,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大约从公元前4万年起,印度尼西亚的原始居民就已经进入氏族社会。最早的原始居民是维达人、尼格利陀人和美拉尼西亚人,而构成印度尼西亚现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亚人(或称澳斯特尼亚人),是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300年陆续从亚洲大陆东南部迁入的。由于迁移时间的先后和在印度尼西亚居住的地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但他们的共同点是种植稻谷、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灵魂等。在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地区发现了青铜器,特别是在巴厘岛等地方发现青铜鼓,表明了他们与亚洲大陆的一些文化有联系。

印度尼西亚很早就出现了国家。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出现最早的国家“叶调”(可能是爪哇的古名),又被称为“耶婆提”、“阇婆”等名。到公元5—7世纪,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国家,如古戴(建国约在5世纪,位于婆罗州东部的三马林达),多罗磨(也称达鲁马,建国于5世纪,位于西爪哇),婆利(建国于6世纪,位于婆罗洲),诃陵(建国约在7世纪,位于中爪哇,又称阇婆或耶婆提)和马来由(或称未罗游或未罗瑜,建国在7世纪前后,位于苏门答腊中部)等。7世纪时,以苏门答腊巨港为中心出现了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室利佛逝,其疆域“东西千里,南北四千里而远”,曾占领整个苏门答腊,控制了马来半岛,9世纪与中爪哇另一个强国山帝联姻合并,势力更加强大。14世纪,爪哇出现了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第二个强大的帝国——满者伯夷(麻喏巴歇),其疆域扩大到整个印度尼西亚,成为14世纪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

从15世纪开始,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侵入印度尼西亚。1512年,葡萄牙人首先以武力侵占了盛产香料的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1596年6月,荷兰人组织的第一支殖民先遣队首次闯入印度尼西亚。1598年,荷兰第二支远航队在印度尼西亚的万丹登陆;1602年,荷兰将在印度尼西亚的各殖民公司合并为“荷兰东印度公司”。1606年,荷兰侵占安汶,1619年占领爪哇的椰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设立总督府,开始了统治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历史。荷兰在印度尼西亚采取了“垄断贸易制度”、“食物定额纳税制和强迫供应制”的统治制度。英国是继葡萄牙、西班牙侵入印度尼西亚的殖民者之一。从1605年起,英国就与荷兰为争夺印度尼西亚进行了多次的较量。1780—1784年,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后,英国夺取了荷兰在苏门答腊的据点,控制了欧洲与东方的海上通道,迫使荷兰东印度公司垮台。1811年,英国攻占爪哇,开始了对印度尼西亚的短暂统治。在英国殖民官员莱佛士的治理期间,采取自由资本主义政策,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土地国有、改土归流等措施,这些措施对印度尼西亚后来的影响较大。

1814年,英国与荷兰签订《伦敦条约》,规定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要把战争中占领的荷兰殖民地归还荷兰。1816年,荷兰重返印度尼西亚,刚开始取消了英国所推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措施,而实行强制种植制度,但这些措施引起当地王公和人民的反对,经常爆发武装起义。如1825—1830年的日惹王子蒂博尼哥罗领导的反荷起义。面对这种状况,荷兰从19世纪50年代起对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实行了新的殖民政策:一是全面实施对印度尼西亚的占领,这个过程于1911年得以完成;二是在政治上由直接统治到间接统治;三是在经济上发展大种植园和近代化的工业;四是调整教育政策,建立土著学校。荷兰的这些新政策,影响了印度尼西亚的发展进程,既促进了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觉醒与兴起,出现了“崇知社”(1905年)、“伊斯兰联盟”,也催生了许多印度尼西亚的精英领袖,如苏加诺等(民族党)等。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印度尼西亚在日本南进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认为印度尼西亚地处控制欧非两洲海上咽喉的要道,也是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的产地。1942年3月初,日本开始进攻爪哇,3月9日日军占领爪哇,荷兰军队投降,日军顺利占领印度尼西亚。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后,对印度尼西亚的抗日力量和进步的华侨进行残酷镇压。推行“亚洲的文明、亚洲的领袖、亚洲的保护者”的“三亚运动”。不过,日本占领者对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苏加诺和哈达进行争取和拉拢。1944年9月日本改变对印度尼西亚的政策,允许将来给予印度尼西亚“独立”,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独立准备调查委员会”。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7日上午10点,苏加诺在其住宅前举行独立仪式,宣读了独立宣言,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

印度尼西亚文化是一种以信仰神道为基础的、融合了万物有灵以及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换句话说,从印度尼西亚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其不仅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且还先后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据资料显示,印度文化是最早的外来文化。公元1世纪前后至公元7世纪,被称为“印度化”时期,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产生于公元4—5世纪时期的印度尼西亚最古老的古戴王国、多罗磨王国和诃陵王国信仰婆罗门教,其后来留下的碑文据考证都是梵文,文字采用的是南印度的钵罗婆字母,而石碑上刻有标志笈多王朝时期流行的印度教神像。7世纪在苏门答腊巨港建立的室利佛逝王国,不仅是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也是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而兴起的东南亚重要的佛教中心。7世纪后,随着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伊斯兰教商人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经商,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当地,并逐渐向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等其他地区传播。至15世纪末,爪哇岛上第一个伊斯兰王朝——淡目王朝(1478—1568年)建立,伊斯兰文化从此在印度尼西亚占主导地位。在印度尼西亚的外来文化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 潘查希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古小松.东南亚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账户:,可用余额

支付宝支付
微信支付
除论文外,图书和章节只能在线阅读,不能下载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