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向情感通达理性的路径机理:基于一项文本情感分析

¥5.1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1586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负向情感通达理性的路径机理:基于一项文本情感分析

在诸如微博、知乎、豆瓣、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上,公民参与公共讨论的话语文本承载着个体或群体的各类情绪与情感;文本表现可谓是舆情监测器的重要组件。也可以说,文本蕴涵的情绪与情感,与理性的意见观点一起,共同表达着人们对社会环境、事务的担忧或期待。文本的情感需要挖掘,而情感分析法,又称意见挖掘,即是“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过程”[1]。随着对社交媒体情感问题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运用情感分析法,甚或借助计算机辅助测量。

特定的社会情境会影响社会情感的产生。[2]基于不同的社交平台、公共事务和话题,用户参与表达的情感类别、强度和社会影响可能均有差异。知乎平台有相当规模的用户群体和互动频次,[3]它兼具问答功能和社交功能,有着独特的网络参与方式和特定的情感表达形式。近几年,将研究对象置于知乎语境的研究成果在逐年攀升;而校园暴力是全社会关心和易投入情感的热点问题。本文即选择知乎问答上针对校园暴力的一个特定议题展开文本情感分析和相关探讨。

一 相关研究

网络情绪情感的广泛社会影响正被学者们充分认知,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一般理解,“情感”多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联系在一起[4];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容情绪的,故本文全文通用情感一词。

(一)基于情感与理性关系的两种哲学

1.非理性、情感极化与情感抑制: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

西方哲学认为,“理性是一种对公共商议当中无偏颇性的规范”[5],也可简单理解为人的理智能力,包括形而上学的思辨能力,其特点是概念化、形式化、逻辑化;而“共同的理性能够保障人们思考我们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6]。许多学者以情感为视角来反思哈贝马斯的理性主义范式,并逐渐转向不认同情感与理性的对立并列;但仍是在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或二元分离语境中考察用户的情感表现,对情感缺乏辩证的态度。学者们的判断经验性地集中在“公共参与主体理性不足”[7]和“情感极化”。“情感”常常被污名化为“非理性”“民主的敌人”,对公共领域是“坏的东西”。非理性表现的归因,从情感社会学角度,一般认为三个维度共同形塑了网络世界中极化的情感实践和情感氛围,即“互联网的结构特征(身体、身份的不在场)、运行机制(去抑制效应、信息茧房和网络狂欢等)以及线下世界的结构(怨恨社会)”[8]。对热点事件网民群体负面情感的阐释,受“工具—目的”理性支配,多是由“情感动员”形成“情感抗争” “社会泄愤”后果的框架。[9]负面情感对公共领域破坏的发生机理,大体上可总结为“非理性的情感传染—共振下的优势情感共识—情感极化(或媒介审判)—引发公共领域破坏和社会危机”,只是对这种机理仍缺乏深入的实证和学理逻辑支持。而在情感可被操控的担忧下,对网民互动的社会引导,自然是遵从情感压抑、驯服、管控和培养纯粹理性的路数。

2.传统儒学情感与理性的交融

理性在儒学中大体上是指有关人的行为、行动的原则或法则;也被称为义理、性理。儒学中的理性是“情理”,即情感理性,存在于情理之中,通过情感活动体现出来。或者说,理性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并以情感为内容的具体理性,而不是纯粹形式的抽象理性。“与西方哲学将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哲学以及视情感为纯粹私人的、主观的、非理性的情感主义伦理学相比较,儒家重视情感的共同性、普遍性,因而主张情感与理性的统一。”[10]总之,传统儒家认为,理性以“人之常情”为基础;理性与情感被视为一体两面,人无法脱离自己的情感对事物进行纯粹的考察;情感能够与理性统一,它本身就是通向理性的。近十几年来,一些中西学者在考察公共舆论情感时,涉及情感与理性关系的阐述各有不同,但实质上秉承的是情感中性、情感与理性交融的观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廖秉宜.智能营销传播前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