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网络游戏的表意逻辑与价值向度
作为可供娱乐的开放性奇观文本,网络游戏凭借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创造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引发用户高强度、多样化的心理效应,进而影响其认知和价值取向。市场与艺术、商业与文化、技术与伦理,赋予网络游戏复杂的属性与功能。风靡一时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就曾引发媒体论战,促使人们进一步正视网游的成瘾问题和价值角色。在价值论的视野中审视网络游戏的文化角色,有助于我们寻找一种更契合人的心灵体验、情感诉求的技术手段,使得人机关系能够根植于健康人性的精神原点,在科技与产业的平台上培育起价值与意义建构的维度。
一 交互式影像叙事与欲望的替代机制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网络游戏产生了一种自由的交互式影像叙事。游戏需要“叙事”,“叙事”与“意义”“价值”生成密切相关。即便是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FPS)和格斗游戏(FTG)这些以追求动作快感为基调的游戏类型,叙事元素的比重也日益增多。叙事主线联结着游戏的各要素,特别是在角色扮演游戏(RPG)中,叙事性与互动性水乳交融,玩家可以获得“阅读小说”或“欣赏电影”的多样感受,释放更大的热情。多维立体视听叙事交流形式,为网络游戏增加了更丰富的体验元素,玩家在各种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中寻找其游戏角色和行为的意义。
网游文本为玩家提供了在时间上分离的操作经验,它充满了模糊性、不连贯性和符号学的含混性,容纳了粗糙、重复、中断和拼凑,表征为一种随心所欲的符号嬉戏。延宕、重复的网游文本,仿佛是幽深曲折的迷宫,没有确定的叙事指向,其敞开的语境始终在接纳新的玩法。变化多端而又环环相扣的关卡,给玩家以似曾熟悉的陌生体验,意义和价值朝不同的维度播撒、指涉,如同四处播撒的种子,缺乏中心和逻辑。玩家体验的并非完整的自我和外部世界,而是进入一个幻游旅行、夸张变形的超时空,连续的时间和整体的空间分崩离析为一系列浮游的当下片段。由于摒弃了静态的固定结构,变幻无穷的网游文本成为海市蜃楼般的虚空运动,其世界本体是动荡分裂、非逻辑的,其虚拟变形和流动性难以把握,繁复的“意指链”不断漂浮,意义的产生表征为场景无限延伸的动态过程。网络游戏高度重视玩家的直观感应,高密度的能指符号追求瞬间冲击力,凝聚为迷魂陶醉式的“欲望美学”。在沉浸式的视像世界中,虚拟形象支配着叙事,各种形象操控着玩家的视线、趣味和心志。玩家并不是想探寻深度意义和终极价值,他们仅仅是为了消费形象和符号本身。
网游文本通过设定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宏观背景,以及物种、服饰、画面、音乐等微观细节,创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给玩家带来的整体感觉,就是游戏世界观。网游中的“世界观”一词,源于日本。在一些游戏策划案中,游戏世界观的设定被放到了开篇位置,它是整个游戏策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业内甚至有“卖游戏先卖世界观”的说法。优秀的网游文本都呈现了一个接近于亲身体验的虚拟世界,延伸自然、社会和人的心理。与真实的行动相仿,玩家沿着游戏既定的世界观进行探索。如《功夫 Online》在制作时便以“武侠创世纪”为产品定位,突出“侠义精神”的主旨,力图以中国人最能接受的方式来制作一款具有鲜明东方特色“世界观”的游戏,将游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结合起来。这款游戏画面风格华丽清新,音乐以东方的丝弦和金石乐器为主,烘托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完美世界》以盘古开天辟地为引子,在中国上古神话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以史诗般的背景和波澜壮阔的剧情为玩家展现一个古老神秘的奇幻世界。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网络游戏
-
[2] 网络游戏的定义
-
[3] 网络游戏的发展
-
[4] 网络游戏的发展
-
[5] 网络游戏的特征
其他推荐
-
图书 青少年网络游戏情感互动研究
作者:徐静
图书 青少年网络游戏情感互动研究
-
2
图书 农民生态价值观的养成逻辑与培育路径
作者:秦绪娜
图书 农民生态价值观的养成逻辑与培育路径
-
3
图书 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研究
作者:刘毅
图书 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研究
-
4
图书 网络文艺学探析
作者:欧阳友权
图书 网络文艺学探析
-
5
图书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熊来平
图书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价值
-
6
图书 当代网络流行文化解析
作者:陈万怀
图书 当代网络流行文化解析
-
7
图书 语言无羁:汉语言符号的网络再生与生成逻辑研究
作者:曹进 靳琰 白丽梅
图书 语言无羁:汉语言符号的网络再生与生成逻辑研究
-
8
图书 互联网赢利模式研究
作者: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图书 互联网赢利模式研究
-
9
图书 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
作者:周红莉
图书 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
-
10
图书 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策略与发展
作者:郝雨凡 熊澄宇 麦健智 林广志 黄丽娜
图书 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策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