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是失父人,呼天失怙恃”,这是陈三立的友人、诗人黄遵宪在《寄题陈氏崝庐》中的一句。这一句诗非常准确地揭示了陈三立的失怙体验,这种失怙体验,其实不仅仅来自父亲的不幸去世带来的精神痛苦。
自陈宝箴死后,陈三立几乎每年都要赴南昌崝庐扫墓,并记之以诗。在陈三立诗歌作品中,崝庐扫墓诗不仅数量极多,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情感的沉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王赓在《今传是楼诗话》中揭示了这些诗作的情感深度:“散原诗中,凡涉崝庐诸作,皆真挚沉痛,字字如迸血泪。苍茫家国之感悉寓于诗,洵宇宙之诗文也。”3543664在这些情感真挚的崝庐扫墓诗中,“孤儿”一词是理解陈三立情感深度的一把锁匙。试看以下诗句:
呜呼父何之,儿罪等枭獍。终天作孤儿,鬼神下为证。(《崝庐述哀诗》五首之一)
群山遮我更无言,莽莽孤儿一片魂。(《雨中去西山二十里至望城冈》)
明灭担牙挂网丝,眼花头白一孤儿。(《庐夜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