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半叶,近代社会巨变,西南地区区域交通体系与经济地理格局也发生颠覆性变化。以陆上交通为贸易通道的诺邓古村迅速失去区位优势,盐资源枯竭、新兴制盐方式及运销模式的转变也使诺邓古村的资源与经济地位迅速衰落。1954年灶户盐权收归国有,成立国营盐厂。盐业经济转入低潮后,煮盐的灶户消失,村民被迫从盐业(工商业)转为从事农业,但古村可耕地极少,发展农业很艰难。1958年“大跃进”运动迫使全村人迁移到周边耕地较多的地方。许多住屋因无人居住维护,年久失修或地质变形而坍塌,有的被拆除。直到1962年政策发生改变,大部分迁移到外村的诺邓村民才陆续搬回。1996年,盐井被关闭。政治因素使诺邓人口锐减,终结了其以盐井为核心的发展时期,村民生活陷入贫困。2000年诺邓古村开始发展旅游,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又逐渐受到外界的关注;传统“盐”井是古村获得各种文化品牌或称号的基础,而这些称号反过来成为迅速改变古村景观的动因。
一 外来标签对诺邓古村价值的认定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元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请使用手机登录默认注册账号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