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试论巴蜀文化对苏轼的影响

作者:潘殊闲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曾说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张振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1]这句话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苏轼的独特性、珍贵性、重要性、永恒性和唯一性。苏轼的这五性并非意味着他是从天而降的,是超人类的,事实上,苏轼的出现并非偶然,除了时代背景和他个人命运以及人生遭际等因素外,他出生与成长的地理空间——巴蜀地域及其文化对他潜移默化的熏陶、晕染和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甚至至关重要的。本文即从这一角度,欲探讨巴蜀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史前时期的成都平原,因为岷江上游垂直落差有几千米而屡成泽国,实不宜居。这也可从古蜀先民沿岷江上游...

元人乡试律赋考论

作者:詹杭伦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在学术界一般的认知中,律赋是唐宋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文体,元代则改用古赋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样式。这一点在《元史·科举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元代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仁宗下诏开科取士。延祐元年(1314)首科乡试,二年京师会试,考试文体废弃律赋,改用古赋。《元史·选举志》记载中书省上奏云:“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摛章绘句之学。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18页。'>[1]仁宗接受中书省大臣的建议,规定乡试、会试科目相同,...

元上都的兴建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化

作者:杨富有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浑善达克沙地作为华北尤其是京津地区的风沙源,其生态状况及其成因备受世人关注。元上都作为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一座世界文化遗址,从其兴建到被焚毁仅仅一个世纪,期间的生态变化及其原因,值得思考与借鉴。元上都“位于我国沙漠—黄土边界带的核心地区,属于沙漠覆盖平原与干燥剥蚀丘陵地貌类型的交界地带”魏坚:《元上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1]。这样的地区本来就具有生态脆弱性特点,加之大自然活动的自身周期等因素,是元上都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人类活动日益加剧从而造成生态逐渐恶化是重要人为因素。尽管人类活动加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恶化对内地环境的影...

故宫博物院藏《李尧栋致黄易同官札》考释

作者:许隽超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清朝金石大家黄易(1744—1802),早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考释》二书,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考释》,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1]内容丰富,考订细致,读后获益良多。今就其中《李尧栋致黄易同官札》一通(见图1),与相关档案、别集、缙绅录互证,试作申说,以就教于学界同道。是札全文如下:闻阁下名久矣,今得同官一方,则相见有日,私心窃幸,未卜何时得遂愿也。猥蒙手书辱问,栋自问非吏才,久欲息影江乡,以官累,不得已,再涉风尘。到此甫月余,尝鼎一脔,毫无滋味矣。江世兄已...

对《释迦乘羊问学图》的探讨

作者:尚永琪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元《释迦乘羊问学图》,是对释迦太子青年时代学习文学课程场景的艺术表现。这种场景的描绘,在犍陀罗石刻和中原佛教图像中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别。犍陀罗石刻中,释迦太子是骑在羊背上前去拜师学习;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中,释迦太子是骑在马上前往拜师,而隋唐时期则演化为释迦太子坐在中式榻上学习的场景。显然,随着佛教的传播,对佛传及经文内容的表达,会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空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图像肯定会以当地主流文化为表达手段。所以,人物种族形象、服装和场景的演变,都是必然的。因而,本文在简要追索这种场景变化脉络的基础上,对“乘羊”这个骑乘方式做一点探讨。汉唐之际,释迦太子“问学”场景的图像表达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五花马”辨说

作者:宋红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越1200余年仍然跳动在人们口中,而“五花马”究竟是什么马,千百年来却众说纷纭,本文拟对此加以考辨。关于“五花马”,传统说法大致有三:一说指马鬃剪成五瓣,如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五花者,剪鬃为瓣,或三花,或五花。”一说指毛色,如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之《补注杜诗》:“《西域传》大宛国多善马,峤山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牝马置其下,与集生驹,号天马子。”一说是马身旋毛,如王琦引元萧士赟《李太白集分类补注》之说:“萧注谓其义出于隋丹元子《步天歌》‘五个吐花王良文’,言马之纹上应星宿”(按今本萧注未见)。《步天歌》七字为句...

儒家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观”

作者:唐帼丽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道德人文观下的“五常价值观”。“五常价值观”是道德人性作用于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它体现了立德修身、扩充自我、投身社会、齐家治国、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这是一种屈己利他的“大人文观”,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有很大差别;它能够使人感受到做人的历史使命和“天下意义”。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仁人志士,无不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无不在强调“与人乐乐”和“与众乐乐”的人的社会价值。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杜维明强调了人格价值和人格精神作用于社会的意义,强调了从人格出发“尽性知天”的人文主张。杜先生说:“儒家传统里面的所谓‘为己’之学,事实上是集中在如何建立和塑...

近代经学史的起源

作者:潘静如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简介: 追溯起来,黄宗羲的《学案》系列算得上经学史的“先声”,但一望而知,这是受了释氏《传灯录》的影响,毋宁说是在阐明或建构儒学的宗派谱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确是经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同是浙人,朱彝尊《经义考·承师》卷、万斯同《儒林宗派》也就经学传授作了梳理。乾嘉之际,毕沅《传经表》(附《通经表》),在二家基础上,条理尤密学术界一般认为《传经表》《通经表》是洪亮吉代作。'>[1];直到清末,汪大钧还作了《传经表补正》13卷(附《经传建立博士表》)。不用说,唐宴的《两汉三国学案》也得算到这一行列里。仔细考察这些著述,可以发现它们也是不断发展着的。例如,早在明代,朱睦颉就作了《授经图》...
上一页 12345 6 78910下一页  第 /37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