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民间信仰的调研思考

来源图书: 宗教社会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一个具体体现,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民间信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涉及对中国基层社会状况、民众心态及精神追求、社群关系、地方文化及民俗传统,以及与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关系及联系等问题,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很难概而论之或采取“一刀切”的处理办法,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综合分析。所以,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民间信仰状况的调研及其意义,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探究。一 中国民间信仰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宗教界和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有着种种分析和推测,近些年来也公布了相关数据。...

中国社会应当如何看待宗教

来源图书: 宗教社会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来,宗教领域日渐以正常面目重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思考视域。与此同时,宗教界在社会世俗化潮流下也乱象丛生,出现了一些太功利、太世俗化的表现,给宗教的社会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把宗教作为一种仅仅谋求现实方面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而把宗教原初追求的本真丢掉了,这在宗教当代发展中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对于宗教当前出现的乱象的及时治理,特别是依法打压其中的极端势力,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我们不能因为宗教出了极端势力,就把整个宗教否定掉,这也是不公平的,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明显不利。因此,中国社会看待宗教,有必要避开这两种极端而寻找一条“中庸”之...

中国当代社会的宗教问题

来源图书: 宗教社会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把宗教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来解释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属于最早的先行者,因此西方学术界起初也是把马克思等人作为典型的宗教社会学家来研究。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强调其社会实践性,这是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是把宗教及其起源和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之中去分析,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来说明。从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深入研究的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宗教的本质,提出了从社会存在探讨社会意识、从现实社会寻找宗教秘密的研究原则。因此,我们认识和研究我国的宗教问题,也必须基于我国的社会存在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教关系

来源图书: 宗教社会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讨论宗教社会问题,最为关键的乃是当下直接的政教关系和社教关系问题,由此凸显出宗教对于政治、社会的意义。可以说,政教关系问题是宗教社会问题之纲,纲举则目张。对于中国社会有无宗教曾出现不同看法,实际上,宗教在古代中国就已存在本乃不争的事实,宗教与政治自古就是中国社会的大事,所谓“祀与戎”就关涉宗教与政治,与国家兴亡休戚相关。因此,中国社会的政教关系问题也是回避不了的。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在中国大陆出现了“复兴”,而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这种现象使社会有些人士感到不解或担心,故而产生对之各异的分析与评价。其实,这种宗教“复兴”与“发展”一方面与“全球化”的世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受到国际上各...

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

来源图书: 宗教文明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发展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标示之一,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在中国面向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积极努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际,很有必要对生态文明的蕴涵加以深入发掘,而其中佛教信仰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就值得我们展开专门而系统的探讨。正是对这一意蕴的深刻体认,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得以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可以对生态文明有更深刻、更透彻的认知。在梵净山——铜仁举办的生态文明及佛教文化论坛之所以能够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重要品牌,就在于梵净山这一“梵天净土”所具有的“弥勒道场——养心天堂”之意境。这里有优美景观,亦有神圣境界。梵净山以其秀美绿色、青山叠...

关爱生命,拯救生命

来源图书: 宗教文明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信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体现在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上。通常宗教比较关注“彼岸”世界,因而会在其信仰思考中强调“死”及“死后”的得救,或是重视“死后生活”,如古埃及的宗教就是凸显“死后”意义的宗教,其所修建的各种金字塔以及人死之后制成的木乃伊,就是典型的为人的死后生活所设。此外,基督教所主张的拯救精神,虽也强调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但其“天堂”“地狱”及“炼狱”之说,却是非常明确的关于人死之后问题的神学之论或神话般的描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观则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中国古代宗教也多论及人死后的魂归为“鬼”和灵魂不灭,但其“人文宗教”的特质却使之更多地关注...

中国宗教与生态文明

来源图书: 宗教文明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

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来源图书: 宗教文明论
作者:卓新平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简介: 亚洲文明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见2019年5月16日人民网。'>[1],其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乃基于对自我文明的认知,而重新认识亚洲文明对于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文明发展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代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奠立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习近平...
上一页 56789 10 11121314下一页  第 /7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