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库
当前位置: 首页> 观点列表 >观点详情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发布时间:2018-02-01
来源:《上海文化》

  What Kind of Faith We Need Today?

  作 者:郭勇健

  作者简介:郭勇健(1973- ),男,福建福清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艺理论。

  原发信息:《上海文化》2015年第201510期

  内容提要:真正的信仰是终极关怀,其根本标志是超越性。曾经有过的儒、道、释,都不曾给中国人提供真信仰。原始儒家有一种类宗教的行为,即祭天祀祖。祭天祀祖并非终极关怀,其行为中也不包含真信仰。儒家思想已丧失了现实基础。我们不可能回到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我们也难以直接引进基督教信仰。中国文化精神与基督教精神构成冲突,现代思想的发展已然背弃了基督教思想,这是我们难以直接引进基督教信仰的两个原因。我们今天需要一种非宗教的信仰,但它必须从基督教信仰中提取。我们需要的信仰,是对真理的信仰,对爱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

  关 键 词:信仰/儒家/基督教/非宗教的信仰/爱/自由

 

  2015年第8期《上海文化》发表了潘知常教授的《让一部分人在中国先信仰起来——关于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上篇),在近几年国内讨论信仰问题的文章中,该文令人耳目一新,它将信仰问题与“社会取向的价值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动力选择”联系起来,把信仰之有无视为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视角颇为独特。在潘知常教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信仰的维度,真正的信仰是由基督教来代表或由基督教所孕育的,为此,该文用了大量文字分析了基督教所孕育的真正的信仰。一般而论,对于潘文呼吁中国人要“信仰起来”这个诉求,笔者并无异议,非但无异议,而且认为这是今天中国人的当务之急,但中国人要如何信仰起来呢?潘文出示的途径,乃是“重新回到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只要能够从后期儒家、后期道家回到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并且再次从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出发,去加以创造性的转换,就不难走出‘信仰困局’。”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不能苟同。笔者认为,按照潘文的逻辑,如果中国从来并无真正的信仰,而西方基督教才代表了或孕育了真正的信仰,那么引进真正的信仰,而不是回到儒、道,这才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潘知常教授“回到原始儒家、原始道家”的取向,在思路上与整篇文章是矛盾的,而且此一取向恐怕也未能使中国走出“信仰困局”。本文以潘文为引线,浅谈“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仰”,以就教于潘教授及学界方家。

相关词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