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库
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学列表 >民族学详情

徐杰舜: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要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18-0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摘要:人类学所建立的一整套研究方法,诸如田野调查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人类学著作通常都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这些方法直到今天都还被我们运用到各个领域之中。总的来说,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在内容和思想上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或传达出一些新的东西来,也要有足够的研究方法去支撑它。杨军发表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就是这样一篇有着足够的理论方法支撑的文章。

  关键词:人类学;方法;村落文化

  作者简介:徐杰舜(1943- ),男,浙江余姚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向:民族学、人类学

  一、从研究背景来看,符合现代历史发展潮流

  这篇文章结构分明,内容翔实。作者从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入手,研究在现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自己的对策。

  选择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是颇为符合现代历史发展潮流的。自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对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重视日益加强,相关的法律制度、地方保护规范在不断地建设,相关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出现和应用,实际上扩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对保护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为了鼓励各国启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方案,规定每个国家都有机会申报,但每年只能申报一项。这种申报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各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保护,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种盲目的“申报热潮”,正所谓“不保护还好,一保护就不得了”,申报狂潮的反面作用也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这只是提醒我们,要使用合适的方法来保护。

  正是在这种狂热的情绪下,我们需要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保护”,才是最有利于传统村落文化生存和发展的?

  二、从研究内容看,对策实用有效

  再者,说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不得不提的是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当全球化像一个巨大的雪球滚过来的时候,诚如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经济状况都不可遏止地遭受一次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传统村落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文化,和当代文化似乎被放在了两个对立面上。作者在文中还提到,在这种状况下,外来文化逐渐占据了上风,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文化无以为继;年轻人为了经济背井离乡,传承人出现危机……所以,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遇到了种种问题。那么,这种矛盾是否能解决?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出路,融合这两者,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文中,作者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五点对策,这五点对策涵盖范围极广,对解决这类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一是加强村落文化保护,传承村落文化遗产。迄今尚存的传统村落,是广西12个世居民族近千年来民族传统文化的侧写,更是传承传统农业、农村、乡土文化的基础,其存在为一个地方带来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让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乡土文化基础。所以,虽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便民利民、宜居卫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操作时必须要重视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

  二是优化村民居住环境,推动村落文化多元发展。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目标。一方面,针对当前广西一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要加强挂牌保护,而对于一些已经挂牌保护,但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传统村落,就应该充分利用好其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推动村落文化多元发展。

  三是缓解传统村落空心化趋势,加强未成年人教育。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需要缓解当前传统村落空心化趋势,增强传统村落未成年教育。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很大一部分传统村落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传统村落存在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人口流失严重。所以,一方面传统村落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避免适龄儿童因教育原因离开传统村落。

  四是加强村落文化景观保护。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处理好传统村落文化发展与保护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发展格局与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村传统建筑风格也逐渐被现代建筑风格同化。要依托古村落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资源,进行多产业资源整合与重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村落景观环境。

  五是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也逐渐向外围延伸,很多相邻乡村的土地被开发,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商业、居住区,从而出现了城乡结合部。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遗产保护,不能仅注重对遗产进行保护,同时还要重视对遗产生存环境的保护,将遗产保护与周围环境保护相结合,为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只有在文化生态得以完整保存的前提下,与之相依存的文物古迹与文化记忆才能有所依附,历史文脉才能得到传承与持续发展。

  所以,作者分别从保护主体、引导者、保护对象和法律的健全几个角度切入谈这个问题,是较为全面合理的。

  三、从研究过程看,田野调查工作到位

  《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一文中的很多阐述都有实例支撑,可以看出,作者是有非常深厚的功底的。并且可以感受得到,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之前,作者做过一定量的田野调查。

  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运用到文化开发和保护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事实上,人文学科同样要有一套可供衡量的准则,即需要强调严肃的田野工作态度和科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且需要将周期调查和追踪调查相结合,以便得出更为精准、科学的结论。只有建立这样的准则,我们才能更大程度上地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在人类学、民族学这些学科正式确立之前,大多民族志的描写并不能完整地构成一个体系,尚处在一种偶然性、猎奇性的阶段,大多数都是对某些部落、民族的奇风异俗的记录。到了殖民统治时代,逐渐成熟的、真正被建立起来的人类学、民族学被作为殖民统治的手段,对海外那些民族进行探查研究。

  我们说,马凌诺夫斯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自身的调查经验,确立了一套可以实际操作的田野调查方法。即便在他之前,虽然这些方法也都在使用中,但零散不成体系,没有具体的科学规范。

  所谓田野调查,是指调查者亲自进入到某一社区里,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直接体验、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该社区的具有整体性的第一手材料,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法指,当我们研究一个文化或者某一个现象时,调查者需要在被调查地点待上一段时间,这个研究长度可以是几个月,甚至可以是几年。在这种实地参与的方法中,调查者需要深入被调查对象的各个方面,参与、体验当地的民众的生产生活、宗教仪式和礼仪节庆等民俗实践活动。并且,在参与过程中,需要注意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礼节以及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等一切细节。

  现阶段的研究中,田野调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只有坚持这个方法,我们才能比较切近地去了解一个地方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地去研究当地居民的思想和社会文化本质。

  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里指出话:“研究的地点并不是研究的对象,人类学家并非研究村落(部落、小镇、邻里),他们只是在村落里研究。”也就是说,田野工作的地点虽然是微观的,但透过这个微观的世界,理应对研究的东西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所以说,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田野调查的内涵正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这并不代表着它会被淘汰,相反,它依然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中之重。在全球化如此盛行的今天,我们对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实际上也是透过这个地区的研究,看到更多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现状。杨军的《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一文就是很好地佐证。

  四、从调研结果看,有利于促进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一文的研究角度特别广阔,它并不是传统的民俗学的研究,而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

  学术界一般认为,伯顿·克拉克等著的《高等教育新纶——多学科的研究》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开端。他在书中道:“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是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亦或社会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教育。”当然,他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教育,但运用的方法却涉及颇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其他的学科所提供的其实就是一种扩大视野的途径,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思想、观点和理论的创新。透过对其他学科的吸收,我们可以更多角度地去了解手头的研究。

  多学科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意义。它的步骤一般是,确定问题,在文中,作者先是确立了这样一个问题,即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接着是确立这个问题与其他理论的联系。比如《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一文,作者在寻求问题的答案时,作者杨军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发现这个问题所涉及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学或者民俗学,而是和其他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与理论。

  再者,理论和视野的开拓需要运用到现实中,才有其存在的意义。本文作者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田野调查、多学科、多角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比如,文中从经济角度描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引出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的变迁,在这种变迁中,产生的实际情况是农村里的年轻人蜂拥外出打工,农村空巢化严重,民族文化后继无人。而在阐述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所产生的问题时,作者从法律角度出发,一方面指出相关法律体制建设相对落后,描述了当下的实际立法状况,即数据不全面、缺乏依据、进展缓慢、法律效力不强等等,这些都增加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再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完善法律法律,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并且强调了在实际情况中,民族地区应该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台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有效的具体措施。只有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更有效率地解决每个地区所出现的不一而同的问题。

  五、从研究方法看,人类学方法得到综合应用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相对科学而灵活的。杨军的《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一文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再进一步思考,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要综合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田野调查方法的实际应用。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位研究法,一种是客位研究法。主位研究法指研究对象自己对本地区事物的看法、解释和分类,即站在局内人的角度来看待所发生的一切。客位研究法指调查者等外来人员对某个地区的看法、解释和分类,也称他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某个地区的文化。有人说,几乎没有别的学科能像人类学一样包容,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立场。是的,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人类学的胸襟无比广阔,它的宗旨并不是得出一个什么样既定的必然的结论,而是运用种种手段,去研究人类,使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第二,开拓视野,不能只局限在某个狭隘的学科里,要从多角度,综合多学科去看待问题。看一件衣服,白天看,晚上看,所看到的都有所不同;穿上来看,拿在手上来看,看到的也不尽相同。我们明白,事物的切入点是多角度的,如果我们只集中在某个点,不能开拓视野,那么我们的研究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开拓视野,学会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这要求我们多读书,不仅要读自己专业的书,也要对其他类型的书有所涉及。勤思考,其实大部分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只有保持思考,才能不断构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要保持一颗善于观察的心,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许多事情与我们的研究息息相关,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要求我们既不能只钻研理论,忽视实际,否则理论就会失去存在的土壤;也不能只注重实际而没有理论的高度,这样的研究没有说服力,也很难真正做出成绩。这个意义体现在理论上,是否达到了对理论的创新;也体现在实践上,即这个研究是否可以运用到实际,真正对现实做出贡献。《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一文就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

  我们说这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但实际上并不限于人类学,对于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局限于非要用某个学科的方法。甚至有学者认为,真正成功的研究都是“非典型”的,即研究历史的并不是专门利用历史的方法进行解答,研究心理学的并不都是专门利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解答。也就是说,成功的研究是以为问题为导向的,采取各种方式、竭尽所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理论的囚笼里思考问题。从这点说上,《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一文做到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不失为一项成功的研究。

相关词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