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作者简介:蔡文伯,男,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等研究;杨丽雪,女,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内容提要:利用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我国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从全国范围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快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提升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发展规模盲目扩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缩小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距,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关 键 词:高等职业教育 财政支出 差异 收敛性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的失衡与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71663044)。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8)3-0003-10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这充分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其他类型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投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2]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等制约,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财政支出作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不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上的差异。[3]因此,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作为研究对象,借鉴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研究方法,分析我国省际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距以及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查阅文献发现,我国关于教育发展的差距与收敛性研究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是夏焰等人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省际高教经费支出的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高教经费支出省际差异变化显著,相邻省域高教经费支出增长速度、高教规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对省际高教经费支出收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4]李恺等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在2001-2007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表现出条件β收敛,影响其收敛的因素主要是人均GDP、各地区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校舍面积等。[5]赖思宁等人在现有财政支出收敛理论和经济增长空间收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收敛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各级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在2003-2013年间呈现出收敛趋势。[6]韩海彬等人对农村教育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农村教育具有明显的σ收敛特征,并且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教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7]王鹏晖等人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均等化程度,发现各省间生均教育财政支出存在较大的差距。[8]总体而言,教育发展差异问题受到了较多学者关注,但还未出现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差异与收敛性的研究,目前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财政管理等方面。因此,本文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2005-2015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收敛情况,验证其是否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并分析其收敛特征,以期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间的差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模型选取
(一)地区划分
按照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划分标准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级行政单位,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级行政单位。
(二)数据来源
为保证分析数据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本研究的高等职业教育(地方高职高专)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数据均来自于2006-2016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其中,2007年和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由高等职业学院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和高等专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部分组成。因此,为了数据的一致性,2007年和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笔者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总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计算得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财政分权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人均收入水平是以上一年为基年,计算得出的实际人均GDP。
(三)模型选取
1.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σ收敛的实证检验方法。高等职业教育σ收敛实证检验方法的本质是借助区域发展差异的分析方法衡量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σ收敛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变异系数、区位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泰尔指数等。本文选择泰尔指数进行σ收敛分析。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支出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一个指标,[9]它能把总体的差异分解为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和各个部分内部的差异。其计算公式见(1):

其中,T代表全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泰尔指数,n为总体样本个数,
为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变量值,u为全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平均值。泰尔指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当泰尔指数为0时,说明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水平绝对公平;当泰尔指数值趋于1时,说明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差距很大。
本文将全国区域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泰尔指数的分解式见(2):
T=W+B
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分别对总差异的贡献度,反映了该因素对全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总差异的影响程度。贡献度的公式见(3):

2.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β收敛的实证检验方法。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β收敛是指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水平落后的地区往往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增长速度。β收敛又分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绝对β收敛是指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水平落后的地区逐渐追赶上财政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并达到相同的稳定水平;条件β收敛放松了绝对收敛关于各地区经济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假设,即假定各个地区的财政支出水平将沿着不同的路径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10]绝对β收敛方程见(4):

条件β收敛方程见(5):

上式中,
、Ψ分别表示用于测量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稳态值的变量和变量系数。变量主要选取了人均收入水平(rgdp)、城市化水平(urban)、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ds)和财政分权(fd)等。收入水平是决定教育支出的根本因素,用实际人均GDP的对数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用各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占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的比重表示;财政分权以各省预算内外人均财政支出占全国预算内外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式(4)一样。
三、实证分析
(一)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σ收敛性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分析。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法进行分析,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支出的σ收敛性做出判断。利用泰尔指数的时间序列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年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支出的动态变化。通过计算,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05-2015年间,东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最大,泰尔指数的均值为0.16057,大于全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差异的平均值(0.14992),其次是西部地区(0.12237),最后是中部地区(0.04684),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差异明显小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另外,在考察时期内东、中、西部区域内和区域间泰尔指数的均值为0.12608和0.02385,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总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的差异。
图1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差异趋势图
从变动趋势来看(见图1),在2005-2015年期间,全国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总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泰尔指数由2005年的0.15029上升至2007年的0.23431,之后泰尔指数虽有波动,但均呈下降趋势,出现了σ收敛。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变化趋势表现有所不同。东部地区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0.10707上升至2011年的0.21528,2011年之后泰尔指数略有下降,呈现出阶段性σ收敛,但其仍高于2005年的泰尔指数,说明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仍然较大。中部地区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基本呈下降趋势,仅有2012年泰尔指数略有上升,其余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09566下降至2015年的0.01766,下降了0.07799,说明中部地区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逐渐减弱,呈现出较为稳定的σ收敛。西部地区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变化趋势与全国范围内的变化趋势相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趋势,2007年后经过小幅波动逐渐趋于σ收敛。另外,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同样与全国范围内的变化趋势相符,而三大区域间的差异较小,并且较为稳定。从整体来看,全国以及东、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差异表现为阶段性、不稳定的σ收敛,中部地区财政支出差异呈现出稳定的σ收敛。
2.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贡献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贡献度反映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对全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总差异的影响程度。通过计算,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对全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总差异的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对总部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为48.51%,明显高于中部地区(5.75%)和西部地区(29.79%),中部地区对总差异的贡献最小。另外,考察三大区域内与区域间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发现,三大区域内的差异较大,对总差异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84.05%,而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对总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15.95%,其值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大于中部地区。
从变动趋势来看(见图2),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且波动幅度较大,2006-2007年,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率略有下降,但从2007年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率迅速上升,其最大值发生在2012年,为66.01%,随后的年份也存在较小的波动,波动范围在60%左右。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波动幅度不大,且呈逐渐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2005-2007年,先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最大值,为62.57%,随后西部地区内部贡献率也存在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波动较为频繁,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
图2 各因素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趋势图
(二)我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β收敛性分析
1.绝对β收敛性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在建立绝对β收敛模型之前,为确保模型估计结果的有效性,不出现伪回归现象,要对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
)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这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数据是否平稳,再对两变量间进行协整检验,以确保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单位根检验主要采用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两种形式,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一阶平稳序列。再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全国以及东、中、西部的检验结果拒绝了面板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则表明各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满足回归模型建立的基本条件,并可以做进一步的面板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前,需要对模型的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设定,不同的面板数据可能使用不同的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有三种形式: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模型形式的选择一般使用F检验,F检验统计量公式为:

其中,N是截面成员个数,T是每个截面成员的样本观测时期数,k是非常数项解释变量的个数,
分别是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影响方式主要是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使用Hausman检验对其进行选择,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在F检验中,
的原假设为采用混合回归模型,
的原假设为采用变截距模型。从表2可知,全国和东部地区均拒绝原假设,使用变系数模型;中部地区
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使用混合回归模型;西部地区
大于临界值,而
小于临界值,因此拒绝混合回归模型,接受变截距模型。在Hausman检验中,统计检验中只要在10%水平上达到显著,则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为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全国范围内的统计量在10%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进行回归估计;东部地区的统计量在5%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也选择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进行回归估计;西部地区的统计量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接受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估计。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通过对面板数据的检验,全国以及东部地区的数据均选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回归结果及显著性检验见表3。

依据经济收敛理论,b值显著且为负值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增长率为收敛;b值越小,表明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增长率向稳态收敛速度越快。由表3可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全国面板数据中,内蒙古、辽宁、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四川、宁夏8个地区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这8个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绝对β收敛。β值(负数)越大,即收敛弹性系数越小,收敛速度也越慢。收敛速度较快的省域是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收敛速度较慢的省域是海南、江西等地区。东部地区面板数据中,辽宁、浙江、福建和江西四个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绝对β收敛,与全国面板数据的结果相同。东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的省域是辽宁,收敛速度较慢的省域是海南。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检验,中部地区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进行回归,西部地区选择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及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均存在绝对β收敛,西部地区收敛速度要快于中部,这与全国面板数据的结果相符,也与泰尔指数的表现一致。在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中,存在绝对β收敛的地区西部占有4个,并且收敛速度较快;在泰尔指数分析中,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差距较小,逐渐趋于收敛,西部地区在前两年各省份差距较大,2007年后差距迅速缩小,因此,西部地区整体的收敛速度快于中部地区。
2.条件β收敛性分析。在进行条件β收敛性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发现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序列,并且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进一步做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再对面板数据进行模型选择,由于解释变量较多,而观测值较少,无法使用变系数模型,因此,面板数据的模型仅在变截距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中进行选择。F检验统计量的公式为:


在F检验中,F原假设为各截面成员截距项相同,即采用混合回归模型。从表5可知,全国以及东、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均拒绝原假设,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接受原假设,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全国以及东、中部的统计量均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因此,全国、东部和中部使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通过上述的检验,全国以及东、中、西部的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无论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回归方程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系数均为负数,并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全国及三大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均存在条件β收敛。F检验表明模型整体显著,且随着控制变量的加入,模型的拟合优度逐渐提高,收敛速度也逐渐加快。
从地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受人均收入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财政支出分权的影响,人均收入水平的系数在1%水平下为正,说明人均收入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即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系数在1%水平下为负,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但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长远的发展。东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仅受城市化水平影响,城市化水平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为正,说明东部地区在最近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经济发展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增加投入,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受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财政支出分权四个方面的影响。其中,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财政支出分权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财政支出分权均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受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其中,人均收入水平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即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市化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抑制作用,其原因是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较弱,最终导致其财政支出较弱,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其结果与全国和东部地区一致。
从整体来看,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积极影响,从侧面也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拉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城市化水平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东、中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对于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则会抑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均降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然而随着学生逐渐增多,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未得到及时的扩充,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需求,则不利于学生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财政支出分权仅对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具有激励作用,也能反映出中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公共品的偏好为教育,财政分权后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距逐渐缩小,这与前文中σ收敛结果相符。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测度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和σ收敛情况,并利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以及影响省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进行σ收敛检验中,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各省份财政支出的泰尔指数值表明,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最大,其对总差异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8.51%,2005-2011年财政支出差异基本处于发散状态,2011年之后,财政支出差异趋于σ收敛;全国及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也相对较大,呈现出阶段性、不稳定的σ收敛;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差异较小,对总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有5.75%,整体表现出较为稳定的σ收敛。另外,在考察东、中、西部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差异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总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的差异,对总差异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84.05%。
2.绝对β收敛检验显示,在全国面板数据中,内蒙古、辽宁、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四川、宁夏8个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绝对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较快的省域是内蒙古和宁夏等地区,收敛速度较慢的省域是海南、江西等。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检验结果与全国检验结果相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也存在绝对β收敛,并且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快于中部地区。
3.条件β收敛检验表明,在绝对β收敛模型中加入4个控制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显著提升,并且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其中,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积极影响,这也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拉大区域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城市化水平对东、中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有抑制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财政支出分权只对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激励作用。
(二)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收敛,但总体收敛趋势较弱。此外,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增长速率快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产生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继续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实现教育公平。
1.加快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应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目前,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导致区域间教育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政府应继续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产业化升级,促进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
2.因地制宜的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城市化也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11]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对东、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抑制作用。这充分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关系有所不同。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逐步形成与完善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12]对于西部地区,首先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带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3.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发展规模盲目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全社会对高职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13]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仍是计划型的,即按照在校生和教师数量进行拨款,导致学校为了争取更多资源,盲目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长期的发展。因此,要避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盲目扩大,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优质的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由于现行的地方政府间的晋升“锦标赛”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形成了“重经济建设,轻科教文卫”的财政支出模式,财政支出结构出现扭曲现象,[14]导致文化教育类支出不足,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仅有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有激励作用,在其余地区中所起作用并不明显。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做出努力: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科教文卫支出;第二,完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改变当前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的考核制度,引入教育优先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增强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清馨.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析与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38-40+82.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4)[2017-11-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3]赖思宁,孙艳.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的收敛性研究——基于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1-7.
[4]夏焰,崔玉平.中国省际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生均经费支出差异及收敛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5):13-18+84.
[5]李恺,罗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基于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7-14.
[6]赖思宁,孙艳.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的收敛性研究——基于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1-7.
[7]韩海彬,李全生.中国农村教育收敛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2):56-61.
[8]王鹏晖,管永昊.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的泰尔指数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4-9.
[9]王莹.财政均等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0]殷金朋,刘福星,涵默.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基于199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1):81-91+107.
[11]韩海彬.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收敛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2]高鸿鹰.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理论模型与路径选择[D].湖南大学,2002.
[13]杨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51-54.